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忽冷忽热的冬春季要特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的部分表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瓣膜病变。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临床上狭窄或关闭不全常同时存在,但常以一种为主。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和拥挤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5~15岁,复发多在初发后3~5年内。
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轻微活动会出现心悸、气促,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不能平卧;咳嗽、咳痰带血丝;食欲不振、下肢浮肿;大部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出现两颧及口唇呈紫红色,即“二尖瓣面容”。
对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而无症状者,一般不需要手术;有症状且符合手术适应证者,可选择作二尖瓣闭式扩张术或人工瓣膜置换术。病人症状不明显时可适当做些轻体力活,适当的运动和体力劳动可增加心脏的代偿能力,但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病人伴有心功能不全或风湿活动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医生提醒,有风湿性心脏病史的人稍微受一点寒冷就会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活动过度也可使病情复发或加重,因此在忽冷忽热的春东季节,要特别注意预防,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活动。平时注意居住卫生,对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的急性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等急性链球菌感染要积极彻底治疗,防止发展导致损害心脏瓣膜。一旦确诊风湿性心脏病,需及早治疗,拖延会危及生命。
大咖医编辑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