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印象读平原上的摩西
尔滨今年火了。昨天,身边有两只可爱的小土豆也去东北了,随着寒假的开始,大东北又迎来了新一波的旅游高峰。于是,又想聊聊最近读的那本东北文学——《平原上的摩西》。
东北,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老大哥。建国初期,东北曾是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基地,经济领先,工厂多,工作机会多,人口迁移多。
这些我们都知道,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它的巨变中,遭受冲击的一代人。
他们本是最引以为荣的工人阶级,他们本是恢复生产的主力大军,他们本是带着青春热血投身工业大生产的一代人,他们本是想为祖国经济建设贡献一辈子的一代人。
他们谁也没想到,有一天,工厂停产了,工业不要他们了。就像傅东心说的,经济哒哒着向前走了,工业发展、转型哒哒着向前走了,可他们还停留在原地,不知所措。
作者双雪涛的童年就是在下岗浪潮冲击下的沈阳老工业区的泥泞街头度过,他的这部《平原上的摩西》就诞生在那条名叫艳粉街的街头巷尾中。
下岗大潮席卷来时,父辈们纷纷转行,母亲们出走的出走,改嫁的改嫁。而双雪涛笔下的庄树、小斐、安德烈、棋手、老背、棍儿、蚊子、老拉、闷豆、小凤们,与淘汰的老工业设备一起,留守了下来。
他们在艳粉街上学、打架、交友,他们的童年是颓废的矿山,是生锈的机器,是伤痕累累的车间。他们的青春是无聊的游走,是工人后代的逞强,是懵懂无知的拳头,是青灰色天空下的凝视和逃离。
他们的父亲是下海经商的庄德增,是开出租谋生的老李,是看仓库的象棋大师,是长眠的老萧,是吃喝嫖赌赖在车间的老马……
他们曾经是共和国工业最为得力的中坚力量,他们曾是东北无数个工厂大烟囱中填进去的烈柴。后来,他们被泼了一桶冷水浑身湿透,再不能燃烧。直到他们再次晾干,纷纷去到了其他地方充作他用。
晾干的时候,好多好多细小的裂纹,悄悄爬满他们的全身。
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
双雪涛在故事中对父亲的笔墨比较多,大多是一个男孩的视野里的父亲,肩负家庭重担。很多时候,他们自己就是个大男孩,有着说不出的迷茫和忧虑。但更多时候,他们是一家之主,该撑起来的时候,脊梁是硬的。
《大师》里的父亲,干啥啥不行,只下得一手好棋,甚至终日穿着儿子的校服游走在艳粉街上,但他到了关键时刻绝对拎的清,和尚来挑战时,他主动认输,了了和尚一生的执念,赢得和尚的敬佩。
双雪峰的书中鲜少提及母亲。最为突出的,当属《平原上的摩西》书中的傅东心这个角色,我不清楚,这是否是他想象中理想的母亲形象——出身书香门第,爱读书爱画画,不食人间烟火的文艺女性。
另外看不清楚的一点是,双雪涛在书中频频提到基督教的一些东西。比如,《平原上的摩西》里傅东心教李小斐读《出埃及记》,教诲她的也是圣经里的名句。《大师》里和尚的怀里揣的竟是个十字架。《长眠》开篇引用的就是《圣经》里的句子等,不知里面是否有他对神性的向往。
读双雪涛的书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解读,没有正确答案,只有各自不同,这也许就是好的作家给读者留出的,充足的空间。
平原上的摩西(爱奇艺同名剧集热播,董子健主演,收录电影《平原上的火焰》《我的朋友安德烈》原著,周冬雨、刘昊然主演。)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39.3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