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的早期症状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蓝色字“宏宇养生” 2.脸色
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3.鼻子
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4.皮肤
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5.耳朵
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6.头颈
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7.肩膀
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8.手脚
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9.下肢
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此外,如果时常心悸、气喘,只有蹲位才得以缓解,这是紫钳性心脏病的特有表现。
心阳虚
心阳虚证是指心之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所引起,临床以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心悸、胸痹、奔豚气及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
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
由于心阳受损,不能温煦肢体,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则生寒,寒凝经脉,心脉痹阻,胸阳不展,所以又见心胸憋闷,或作痛,甚或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弱等虚寒之象。因汗为心液,若心阳虚进一步发展到心阳暴脱,不仅心液随之外脱,而大汗淋漓,肢体温度亦由寒凉变为厥冷,以致影响肺主气、肾纳气的功能,出现呼吸衰微;更因阳气虚脱,精神随之涣散,而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脉微细欲绝,呈心阳衰亡之象。由于心阳本于肾阳,所以互相影响:肾阳虚衰,水气凌心时,可致心阳亦虚;而心阳虚亦能损伤肾阳,出现尿少、水肿等症。
临床表现:
阳虚则寒自内生,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故心阳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碍等几个方面。
1.心神不足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2.阳虚阴盛
阳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心气虚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为虚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
3.血运障碍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涩或结代等。
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痰闭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从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等宗气大泄,阳气将亡之危候。
辨证施治:
1.心阳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动辄益甚,神疲乏力,畏寒喜暖,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弱。治则:补心气,温心阳。主方:桂枝甘草汤合人参汤。
2.心阳暴脱
证候: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治则:回阳救逆。主方:参附汤。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
心阴虚
心阴虚证是指阴液不足,心失所养,虚热内扰,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可见于心悸、怔忡、虚劳、不寐、盗汗,以及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心主司血脉的正常运行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离不开阴液的济养。若久病体虚,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或因温热火邪,灼伤心阴;或情志不畅,或经常动气动火,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则会耗伤心的阴液,内生虚热,影响心主血脉和藏神的功能,出现心阴虚证。
阴液亏损,不能制阳,阴虚阳盛,虚热内生。可现阴虚内热甚则阴虚火旺之候,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渴咽干、面红升火、舌红、脉细数等为特征。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阴虚阳盛,则虚火内扰,影响心神,而见心中烦热、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阴虚内热,热迫血行,脉流薄疾,影响心主血脉之功能,故脉来细而且数。
临床表现
本证以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阴液亏少,心失濡养,心动失常,故见心悸;心神失养,虚火扰神,神不守舍,则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阴虚失润,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从病机上看,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同属阴血不足范畴,但心血虚为单纯血液不足,血不养心,主要表现为心神失常和血脉不充,失于濡养,不能濡养脑髓,而见眩晕健忘;不能上荣则见面白无华,唇舌色淡,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而心阴虚除包括心血虚外,主要表现为阴虚不能制阳,心阳虚亢,虚热内生之候。所以心血虚以血虚不荣之“色淡”为特点,而心阴虚则以阴虚内热之“虚热”为特点。
辨证施治
证候: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治则: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主方:天王补心丹。
由于心阴靠肾水的上济滋养,即水火相济,故治疗心阴虚证时,当佐以滋养肾阴的药物。若心阴不足以抑制心火,容易导致心火亢盛证,而心火亢盛亦容易耗伤心阴,两者互为因果。但心阴虚证属于虚证,心火亢盛证属于实证,阴虚火旺为本虚标实,治疗时必须分清标、本而给予相应的方药。常、神经官能症、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等证候与疾病。
气阴两虚
气阴两虚证,中医病证名。以神疲乏力,口干少饮,舌质红或淡,脉细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常见于肺癌病、胸痹。
1、气阴两伤肺萎失用
2.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辩证要点
神疲乏力,口干少饮,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常见证型
气阴两虚证肺癌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稀,咳声低弱,气短喘促,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形瘦恶风,自汗或盗汗,口干少饮,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
方剂: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中药: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熟地、玄参、当归、芍药、百合、麦冬、甘草、桔梗。
气阴两虚证胸痹
临床表现: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剂: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炙甘草、肉桂、麦冬、玉竹、五味子、丹参、当归。
预防调护
1.保养精气,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戒烟。
2.保持心情愉快。
3.宜进易于消化的而营养的食物,禁食辛辣腌炸、海膻发物,适当参加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