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关闭不全治疗新进展Mitrac
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Insufficiency,MI)急性发病多因腱索断裂、瓣膜毁损或破裂、乳头肌坏死或断裂以及人工瓣膜替换术后开裂,可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心肌梗死、穿通性或闭合性胸外伤及自发性腱索断裂。慢性发病多以风湿热造成的瓣叶损伤所引起者最多见,约占全部MI患者的1/3,且多见于男性;其次是冠心病患者心梗导致腱索或乳突肌缺血断裂引起二尖瓣脱垂;少见原因包括先天性二尖瓣瓣叶裂、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病、马方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和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易引起慢性MI。MI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急性症状和慢性症状。急性发病,轻度反流仅有轻微劳力性呼吸困难;重度反流(如乳头肌断裂),短时间内出现急性左心衰,甚至心源性休克。慢性发病,轻度MI病人可长期没有症状,当左心功能失代偿时,病人出现乏力、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等因心排血量减少导致的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急性肺水肿,最后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是MI最主要的体征,典型者为较粗糙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多向腋下及左肩胛间部传导,后瓣受损时可向心底部传导。二尖瓣脱垂时只有收缩中晚期杂音、P2亢进。其他如心尖搏动增强,向下移位,心尖区抬举样搏动及全收缩期震颤。患者合并肺水肿或右心衰时,出现相应体征。急性发病胸片示心影正常或左房轻度增大。慢性发病可见左房、左室扩大、肺淤血、间质肺水肿征,可见二尖瓣环和瓣膜钙化。超声心动图为主要诊断和检查措施,可确诊并评估二尖瓣反流(MitralRegurgitation,MR)程度。慢性MI患者随着病程的延续、年龄的增加、器质性MI与功能性MI患者左心室功能、结构改变不断加重,最终出现心力衰竭而死亡。6%的重度MI患者预期寿命小于1年,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心功能失代偿症状,这些患者5年生存率也仅50%。虽然外科有创干预仍然是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推荐的MI标准干预术式,但是高龄、复杂临床合并症等因素使得至少50%的患者无法耐受体外循环及外科二尖瓣修复/置换术,仅能依靠药物控制症状而无法延续生命。由此促生的微创二尖瓣介入修复术为外科高危/禁忌的慢性MI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近年来,一种基于二尖瓣叶“缘对缘”外科修复技术原理的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Mitraclip取得较大进展。Mitraclip微创手术是在全麻状态下,使用特制的二尖瓣夹合器,经股静脉进入、穿刺房间隔、进入左心房及左心室,在三维超声及DSA引导下,使用二尖瓣夹合器夹住二尖瓣前、后叶的中部,二尖瓣在收缩期由大的单孔变成小的双孔,减少二尖瓣返流。若对二尖瓣夹夹和部位不满意,可重复进行回收再调整,且不会对瓣叶造成明显损伤。
Mitraclip发展历史
Mitraclip是基于年意大利心外科医生DrOttavioAlfieri首创了外科二尖瓣缘对缘修补术,是通过二尖瓣游离缘的缝合,使二尖瓣形成一个有双口的瓣膜,减少瓣口总面积的同时,固定瓣膜前后叶,防止二尖瓣收缩期前移,有效缓解了MI,在退行性和功能性MI患者中均被证实有效(图1二尖瓣叶“缘对缘”外科修复原理A2与P2缝合)。90年代,土耳其裔美国心外科医生Dr?Z在Alfieri思路下申请了二尖瓣夹合术(Mitraclip)专利,年被雅培公司收购。DrOttavioAlfieri在年首次进行了动物实验。同年Mitraclip系统由St.Goar教授(图2为首例实施Mitraclip手术医生DrFredSt.Goar及期团队)首次给一位墨西哥裔女性患者实施Mitraclip术。年,Mitraclip技术通过欧洲CE认证,并在欧洲、土耳其等多地上市。年,Mitraclip被FDA批准用于器质性MI患者。年我国开展首例Mitraclip术于。截至年7月,世界上已经有超过5万名患者接受过Mitraclip的治疗。欧美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在退行性MI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年ACC/AHA瓣膜性心脏病指南已将Mitraclip作为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器质性MI患者的IIB类推荐。年3月18日FDA正式批准Mitraclip用于功能性MI患者。
图1二尖瓣叶“缘对缘”外科修复原理(A2与P2缝合)
图2为首例实施Mitraclip手术医生DrFredSt.Goar及其团队
Mitraclip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优势
自年世界上第一例Mitraclip实施,至年正式被美国FDA批准,世界上已经有超过5万名患者接受过Mitraclip的治疗。目前接受Mitraclip的患者中,不乏80、90岁的老年患者,甚至百岁的患者。Mitraclip技术在延缓MI的同时,不会造成二尖瓣狭窄,有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特别是对于慢性MI晚期心力衰竭的患者,有助于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分级,降低患者远期的死亡率。Mitraclip技术最大优点是无需开胸、无需体外循环支持,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恢复快、康复和住院时间短,对于那些高龄、心功能差、外科手术耐受力差,易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高危患者来说,有更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治疗效果上,国外数据显示,接受Mitraclip的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2.9天,相比传统外科手术大大缩减了住院和术后康复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Mitraclip是目前二尖瓣介入治疗领域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其适应症逐渐从退行性MI逐渐过渡到功能性MI,为外科高危/禁忌的慢性重度MI患者提供了一项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案,但其中远期临床疗效仍有待更多研究证实。
Mitraclip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适应症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Mitraclip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有高危手术风险或禁忌症,退行性或功能性MI的患者,只要二尖瓣解剖结构符合标准,均可行Mitraclip技术。目前二尖瓣夹合器仅有MitraclipNT和新一代MitraclipXTR两个型号,因此行Mitraclip术的患者均要满足以下心脏超声标准。标准如下:左心室收缩末径<55mm;左室射血分数>25%;二尖瓣瓣口面积>4.0mm2;二尖瓣瓣叶A2、P2处无钙化;无严重瓣叶裂。对于非二尖瓣脱垂患者,瓣尖接合长度>2mm,瓣尖接合处相对于瓣环的深度<11mm(图3上半部分);二尖瓣脱垂患者,瓣叶呈连枷样改变,还需满足连枷间隙<10mm,连枷宽度<15mm,后叶>8mm(图3下半部分)。瓣膜关闭时,瓣叶不能离得太远或者接合组织过少,否则Mitraclip将无法同时捕获两个瓣尖,无法固定夹合器(图4为MitraclipNT与新一代MitraclipXTR相关参数,MitraclipNT每个夹子翼长6mm,MitraclipXTR系列翼长9mm)。目前随着新一代MitraclipXTR在临床的应用增多,局限性进一步缩小。(文末附视频为Mitraclip系统模拟动画)
Mitraclip操作系统
MitraclipTM(图5为Mitraclip操作系统,图6为Mitraclip夹合器)能够在经食道超声和DAS下很容易地显示。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前向(经房间隔)途径,应用一个复杂的导引/定位系统,并在超声/X线透视引导下,将装置与A2-P2对合点对齐,并垂直于交界(图7为Mitraclip操作模拟图)。在将MI目标区域的瓣叶夹住后,装置就会置放在该处(图8为术中为经食道彩超3D动态观察二尖瓣瓣尖夹闭)。如果需要,还可以再置放一个夹子以达到满意的减少MI的目的,以往研究显示大约33%的患者需要一个以上的二尖瓣夹合器。
图3图4
图5图6
Mitraclip并发症如下
早期曾出现过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脏穿孔导致心包填塞、局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全麻导致术后长时间机械通气、夹合器脱落、损伤腱索及乳头肌、瓣叶或腱索撕裂、血栓栓塞、气体栓塞及其心内膜炎等并发症,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并发症发生概率也越来越小。
图7图8
附:Mitraclip系统模拟动画
医院医院心内科王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