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是什么黄帝内经为何说风为

“风邪”是什么?《黄帝内经》为何说“风为百病之长”?

熟悉中医的朋友都知道,《黄帝内经》中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那么,什么风才是风邪?风邪为何会致病?以下是南怀瑾老师的著述中关于这个话题的讲解。?

像中医讲风而不是风,是道家所说的气(炁)。但也不要搞错了,不是空气的气哦!是能量,生命的能量,代号叫做气,《黄帝内经》上叫做风。

《黄帝内经》后面会讲到风,“风善行而数变”,它转动得很快,不是吹的风哦!是一种能量的比喻。又如《黄帝内经》上说“邪风”,你以为风都不能吹吗?不一定。我们身上内外都有风,所谓邪是我身上不需要的侵入来了,叫做邪风。其实风没有邪正啊!像昨晚《庄子》所讲的多一根指头、少一根指头一样,邪正是很难分的。我们生命中不必要存在的,都叫做邪,这个观念先弄清楚。

刚才我提到气,气就是风,叫做风大。《黄帝内经》中提到风,但是一般把风当成外风了,不是的,这个是代号。所以佛教有句成语“四大皆空”,地、水、火、风叫“四大”,“大”的意思是这一大类、一大堆啦,所以叫做四大。实际上是五大,地、水、火、风、空,这是五大。

这个“空”不是理念上的空,是有形的空。譬如我们看这个地方没有东西挡住就叫做空,这是物理的空,空不是没有东西。地、水、火、风、空五大,是说生命具备了这些东西,所以“风大”是一个代号。道家或者中国医学把那个叫做气,风大就是这个气。空气也是风大,我们身体内部,生命第一个重要的维持是风大,是气,没有气就死亡了。但是四大要平衡,地水火风要平衡。

所以你读《黄帝内经》,看到“风”字,不要认为衣服穿好,被子盖到,就没有“风善行而数变”,它乱钻的,“行”就是钻进去,它没有空间。拿空气来讲,我们修好了房子,墙壁阻碍风进不来,你说水泥墙壁里有没有风?当然有,它一样透过来。所以我们晓得气和风是这个样子的。

风在身体中,又分“五行气”。

上行气向上走,是自然的,不会到下行来。假设上行气到下行来,是不行的,它们是两个路线不同,轨道不同。下行气向上走也不行。左边的是左行气,右边是右行气,这是印度的分法。我们分左右阴阳,中间腰围一带,我们叫“带脉”。所以奇经八脉,腰围一圈的中行气都要打通。不通的话,生理生命就不平衡。这个五行气是这样的,还要配合火大修法。这是讲生命形态,介绍了印度的医学,也就是佛学的医学,这个课题还没有完,还要第二次补充。

我们活着的这个气跟天地相通。问题来了,什么是气?这个是大问题。风是气的根本,什么是风?这就要追问了。所以佛家讲四大,风大、地大、火大、水大,这个大就是一大类。佛学告诉你风是“无色有对”四个字,看不见,没有颜色。我们感觉到风来了,那是你本身反应的感觉,风是无色、无质的。“有对”,是跟你相对的,碰上才知道有风。

整个天地之间都有风,你说到了太空有没有风?有风。那个风是静止的风。假设我们有个真空管,真空管里有没有风?我讲的,有风;只是风潜伏不动了,所以感觉不到。

风的变化叫做气,所以修道、学佛、做工夫说是“修气”,是风的第二层。这个气又是什么?那是风的能量,风本身就是能量,这个能量是变动的。这个气在身体上,我们的呼吸就是风的现象,呼吸一直出入才感觉到鼻孔这两个通道。呼吸不是只有鼻子,全身十万八千毛孔随时都在呼吸,但是没有修养的人不觉得,表面上只晓得鼻子在呼吸。等到鼻子呼吸完全停止了,就是死亡,这是风跟气两个的关系。

佛家讲修炼呼吸叫修调息,这就难办了。息是到了身体的内部不呼也不吸,它本身保持一个能量永恒存在,那个叫息。息字的意思就是电充满了,所以《易经》上有两个字叫“消息”,我们使用的时候叫消,宁静下来不使用时,叫休息。休息的意思是充电。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内经》

读这些古书,你们年轻的看得头大了。这个里头又包括数学,都是旧的中国古代的文化。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什么?这就是中国文化。黄帝提出一个问题来问歧伯,他说从古以来“通天者生之本”,这一句话是说,能够通达天地宇宙的作用,通达智慧,就是认清楚生命的根本。

他自己做了答,“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六合是什么?古代的天地观念,东南西北上下叫六合。还有一个名称,我们中国文学的八方,“八方风雨会中州”,东南西北加上四个角叫八方。印度来的佛教叫十方,东南西北加上四个角再加上下叫十方。所以我们上古文化讲空间叫六合。

“其气九州”,上古夏禹之前把中国地区分九州,不是现在的十几个省。譬如甘肃叫雍州,包括陕西、山西等等。山东叫兖州,那都是古代的地理。为什么他提这个?是拿我们中国的地理比喻自己身体内部。人有九窍代表九州,头上七个洞,两个眼睛,两个鼻孔,耳朵两个孔,一个嘴巴,下面两个。内部有五脏,有十二气节所走的十二个气,“皆通乎天气”。所以人体的组织同天地的组织差不多一样。现在的人看是乱扯的,不够科学,可是上古的科学是这样来的。

“其生五,其气三。”什么是其生五啊?什么是其气三?五是五行,代表了心肝脾肺肾,也就是金木水火土。其气三,这个气是什么?天气、地气、还有中间的运气。算命的讲你运气好不好,是说生命之间流动的气。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这里讲五行之气,天地之气,如果你的生活原则违反了它,邪气就上来。假如今天诸位只穿一件背心、一条短裤来,你还是会受凉。天地之气温度下降,你偏要穿得少,所以“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直接影响到寿命。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宇宙之间这个能量是清净的,所以我们要学这个法则,自己的心清净,心平气和,阳气就坚固了。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就是刚才我们再三提到什么叫邪气,那是自己招来的风,不是每一个风都变成你的邪气。譬如现在很多人,尤其我在香港看到最可怕,香港人不知道怎么搞的,夏天冷气开到冬天一样的冷,这些女的又爱漂亮穿短袖进去,我说你不病那才怪。

还有一个朋友臂膀痛,查不出病因。我说你办公室冷气是不是开得很冷,办公桌上面是不是铺玻璃板。他说:“人家说老师有神通,你真有啊!我的办公室你都看到了。”我说你根本没有病,后面吹冷气,两个手放在玻璃板上办公一天,就是这个道理,邪气来了。我说你以后在办公桌上铺一块布毯,后面冷气调好就好了,也不要吃药,就是刚才讲的这个道理。

所以贼风也就是邪风,你自己招的,这是不适应环境造成的。现在叫环保,我们这个生命也要顾及环境的影响,就是我们生命的环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譬如我们睡觉,或者在旷野里头睡,尤其年当兵打仗的时候,那真的要懂这一套了。那时不管生命倒头就睡,累得什么都不管了。当兵打仗的很可怜,人不当人看。譬如说海军的人,天热起来不得了,但是有个规定,不准在甲板上睡觉,绝对禁止。夜里在甲板上睡觉有海风吹,很凉快,但是不到几个月就中风了,手就动不了啦。

现在你们呢?对不起啊,家庭富有一点开冷气睡觉,贪凉快;尤其年轻人,夫妻也好,情人也好,开冷气做爱,只有四个字“包死无疑”。但是你当时不觉得。我常常碰到有些人,一看就晓得,这是伤寒,不得了的,很容易碰上,这就谈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所以春天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拉肚子。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为欬,发为痿厥。”

夏天受暑热,秋天病疟。秋天受湿,湿气向上走,咳嗽不停止,因为肺气受害了,“发为痿厥”,手脚没有力气,筋骨都松懈了。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另外还有讲“冬不藏精,春必温病”。这句话在哪里我忘记了,过去曾背过的。冬天过分受凉,冷了没有穿衣服,冬寒进去了,到春天患温病。

讲到春天的温病,两三年前我们还在香港,听到那个什么SARS(非典)。我就笑,我们这位市长也懂,我说那是温病啊!温病只要小柴胡汤就行了。我讲了以后,北京传开了,上海同北京小柴胡汤买不到了,贵得不得了。那个时候我不认识这个吕老板,认识他我就发一笔财了。所以就是这个道理,“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一年四季气候的影响会伤到我们的五脏,尤其现在加上科学的设备,冷气,我再三强调要特别特别小心。所以这里建筑的时候我跟建筑师讲,要想一个办法,使空调有冷暖的调控,但是开冷气没有感觉。现在大概做到了,还没有做好。将来建筑科学还要进步,千万不能贪凉。你们将来开冷气啊、电风扇啊,乱开是不得了的。“四时之气,更伤五脏”,要自己保养,就是刚才提到过的。

“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风是什么?我们医书上讲“传”,“传”又是什么?譬如我们伤风,我常常说伤风跟感冒是两个东西。我们过去都讲伤风了,受凉了,那是没有细菌的,是风邪的进入,衣服穿得不够,或者某一部分有风进来了。风从皮肤都可以进来,重点在鼻子。感冒有细菌,伤风不一定有细菌,不过伤风停留久一些就长细菌了。

水果放在那里没有虫的,水果烂时,是从里面烂起。所以有句古文,是说做人的道理,也是政治上的大道理:“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他说如果自己里头开始烂了,内在的功能不行了,慢慢才腐朽,水果才会生虫,是物理的自然反应。做人也好,国家的政治也好,如果自己内部搞不好,出了问题,别人才乘机而来。所以学医跟政治的原理常常是连在一起的。其实整个的社会,整个的国家,还有我们的身体都是同一个道理。

所以讲到这个“传”字,伤风感冒,外面传进来先到鼻子,鼻腔里有细菌的话,感冒停留十天八天,没有另外并发,肠胃没有不好,细菌在鼻腔里就死亡了,变鼻水出去了。如果肠胃不好或者有其它的并发症,伤风马上变成感冒。风一部分一部分地渗透过来,这个“传”就是渗透。所以看中国古文的医书,就要看清楚,才知道什么叫做“传”。

“其传为风消”,譬如说伤风一进来,鼻子受凉,消就是深入严重了。我常常告诉年轻人,把领子拉高一点,尤其现在女孩子爱漂亮,受西方的影响,坦胸露背。我们中国人以前领子是高的,现在是越露得多越好,是时髦漂亮。我说将来下个世纪的人不要穿衣服了,最好把皮都扒掉,那就更是漂亮。现在人爱瘦,以前人爱胖,这个里头还有很多政治风气的作用。这个进来的风,气传过来了,“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他说我们里头的气很充足时,虽然走动传布,并没有关系,贲就是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身的风力不够时,气息积结了,就死了。

刚才讲《黄帝内经》,归结起来时“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同佛家以及道家的修持都是一个路线,但有所不同。在生命的科学里,这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思想,是知觉;一个是五脏六腑到整个身体,是感觉。就是那么简单。《黄帝内经》讲了半天这个病那个病,都是感觉方面。这同佛家讲四大地水火风一样,其中风最重要。《黄帝内经》讲风、气为万病之首,很重要,前面都有啊!你就找风那一段去研究。风不是空气的风,也不是东南西北风,是这个气,空气的变化影响。《黄帝内经》的原文关于风,讲“风善行而数变”,很难把握得住。所以,学佛的有修气修脉,修密宗啊、天台宗啊,都搞这一套。

说到感觉与知觉,《黄帝内经》的医理归纳起来,都是属于感觉;然后把感觉分类讲了那么多。这一部分分成两部分,《素问》是基本的原则,医理学也就叫做病理学。《灵枢》是医理变成方法论,尤其变成砭、针、灸。汤药是另外一部分了。我们最初的一部汤药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用几味药治好病叫“经方”,但是也有人反对。可是后来的药方《汤头歌诀》、《温病条辨》等等,并没有跳出它的范围。张仲景在湖南是做官耶!做太守。在湖南、湖北潮湿的地方,他看了老百姓的病很难过,就在那里做官又做医生,专门给老百姓看病,把经验写成了《伤寒论》。《伤寒论》的重点是风对人的影响。

所以“风为百病之长”,不是我讲的哦!是《黄帝内经》的原文。所以万病之首是气,就是生命之气。“风善行”,你没有把握能控制得住它,“而数变”,这贴药刚刚下去祛风,它又变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医者意也,要知道变易的道理,靠智慧的运用。这个也包括了学佛修道做工夫的,没有智慧,都是在迷信,信这个佛啊、那个道啊,非常多。而且也对我非常迷信,好像我得了什么道,人家问我你得到没有?我得到啊!上有食道,下有尿道,都有道。为什么我这么讲呢?希望大家不要迷信。所以,学佛求道还不如去学医,能利己又可以利人,也可以做点好事。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有人生病说中风了,什么叫中风?里头有风,风困在里头转不出来了,神经动不了,不能流动了,就叫中风。中字不是念中央的中,要念“重”,拉弓射箭一样,给风“咻”一下打中了,这个地方出了毛病,中风了。

所以我叫你们读《黄帝内经》,现在中医不大注意,几千年前我们老祖宗讲风是怎么讲的?《黄帝内经》有句话,说我们身体内部的风,这个气流“善行而数变”,五个字。不懂古文,怎么读中医啊?怎么叫善行?你不要看成善恶的善哦!这个善是形容词。这个风在身体内部是“咻咻”这样转,转得很快,叫善行。身体内部这个气不仅动而且多变,它会变化的。

你这个骨节为什么会中风了呢?风碰到那个骨节时,地大这一部分温度不够了,或者骨节疏松,这个气一到这里,咻!打中了,动不了了。风善行而数变,风会变成结块的东西,变成实体的了,所以说有些人身体里长瘤啊、生癌症啊什么的。譬如说有时候打起坐来身体发痒,我就给他吃中药,把风散开。老师啊,你那个药好灵哦,不痒了。为什么痒?因为风在里头动。酸痛也是风在那里作怪,看你用什么药。《黄帝内经》的一句话,现在人的中文不好,怎么去读医书啊!

风就是气,所以佛叫我们修安那般那,修风大,修呼吸气,直接可以达到三禅天的境界,然后配合把念头清净了,就到四禅。四禅是舍念清净,听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的提倡,叫大家修安那般那,他的学理就在这个地方,这是科学的。安那般那修风大,因为风不容易认得,所以先从你身体上的呼吸讲起,你才会懂得。从这一部分做工夫,很容易入定,也很容易把你的一切病痛转变过来。

地水火风四大性离,所以佛叫你修安那般那,从修呼吸法入手,把这个生命改变过来,即身成就,也就是用我们肉体的身修持,直接可以跳出来成佛。

针灸处方《密配》

疑难杂症

口苦:目前国内外均无药物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此症为三焦经热。用三棱针刺关冲穴放血一滴如绿豆大,隔天一次,两次可愈。

口臭:此为常见之症,目前国内外均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理论认为此症为心经热。针刺大陵穴,一天一次,两次口臭自除。

胁肋痛(肋神经痛):此为常见之症,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针刺支沟穴,一天一次,两次可愈。此法简单效佳,不可轻之。

疟疾:针刺大椎、期门(泻)、关元,针后各灸九壮。翌曰针风池(泻)、中脘(泻)、针后灸中脘九壮。第三天,针天枢(泻)、肓俞(泻),针后各灸九壮。以上为一疗程。无发病时,针一疗程;发病时,针二疗程。有立竿见影之效且多不复发。

失眠:针大椎、陶道、心俞。效佳。

嗜睡:针大椎、陶道、脾俞。有立竿见影之效,最多针二次就可痊愈。

针穴密配

3、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shy;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缺钙、骨质疏松、腿抽筋的中医治疗妙法竟然是这样!

农村种水稻,总会在一片水田的上方挖一个水塘,下雨的时候,水塘就会将雨水收集起来,装上满满的一塘水,待天气炎热,长期不下雨时,农民就会开闸放水,浇灌下面的田地。

我们老家“道云岭”这个地方也是如此,在水田的上方,依山而建,挖了一个大的水塘。每次去稻田里视察庄稼的长势,父亲总要到蓄水塘看看,每每看到满满的一池塘水,父亲总会感到很满意,因为有这满满的一池塘水,今年的收成就有了保障。

有一年,我随父亲一同到田里看庄稼的长势情况,当转到水塘边时,父亲疑惑的停了下来,我问他,有问题吗?

父亲说:“最近雨水下的多,池塘早应该是满满的一池塘水了,为啥现在还是半池塘水?这里面一定有一漏洞!”

于是我和父亲跳进水塘中,用脚探查有没有漏水的地方,果然不出父亲所料,我们找到了两个鸡蛋大小的漏洞,父亲用大小合适的石子塞进洞内,然后用泥巴糊上。反复确认无漏水的地方后,我们才回家。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了几遍,今天幸亏到池塘看了看,不然就麻烦了!我非常清楚,如果这池塘水漏完了,将意味着什么!

多年后,当遇到缺钙的病人,虽然长期补钙,但只要一停药腿就抽筋时,我就会想起当年同父亲一道堵漏洞的情形,池塘里有漏洞,下再多的雨,雨水也装不满池塘。

其实缺钙的病人也是如此,人体内的所有钙量就像这一池塘水,当我们天天吃钙片,还是缺钙时,我们就应该想想,是不是我们人体这个“装钙的池塘”也在漏水?如果是的,我们吃再多的钙也经不住漏啊!

治疗缺钙,最主要的不是补钙,而是减少“漏掉”,因为我们每天的食物中都含有钙,只要“装钙的池塘”不漏水了,或者漏得较少,水塘就会满,才不会缺钙啊!

人体的钙流失是谁在负责呢?

“肾主骨,肾主封藏!”

肾亏了,封藏不够了,病人骨中的钙就会流失掉,补肾就是增强封藏能力,就是堵漏洞,只有这样“装钙的池塘”才能不缺钙!

患者张某女80岁

双小腿肌肉痉挛(俗称抽筋)3年余。患者3年来,间断发作双小腿肌肉痉挛,严重时每天4、5次,伴步行无力、夜尿频多。在医院行骨密度测定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予以补钙治疗,症状可控制,但只要停药1周,上症复发。

我将“蓄水塘的故事”讲给老人听,老人笑了,“那我哪儿漏水啊!”

我笑着说:“不是漏水!是漏钙了!”

随后我开了个处方:

淫羊藿30克小伸筋草20克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七剂药才花了十来块钱,但病人服完这七剂药后,腿半年没过抽筋,夜尿也得到了改善,半年来就没有吃过钙片。半年后,患者腿抽筋的毛病又复发了,患者又抓了七剂药,至今尚未复发。

生活中的有很多道理,如果我们想通了,就会对一些疾病有深刻的认识。

想通了“蓄水塘的故事”,再看看治疗骨质疏松的中成药------仙灵骨葆,其组方为:淫羊藿、续断、补骨脂、地黄、丹参、知母。功效: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就会非常清楚的明白,为什么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要用这些补肾的药物了。

或许有人会问,缺钙了为什么会腿抽筋?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一下,那就是:“肾虚了,为什么会腿抽筋?”

在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中有一条:“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也就是说腿抽筋,腿部肌肉痉挛,是因为湿邪引起的,湿邪停留于小腿部,所以才会出现小腿肌肉痉挛,而这湿邪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肾虚之后,对水液的代谢出现了障碍,水湿停留所致啊!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补肾治疗腿抽筋的真正意义。前面开的处方中淫羊藿是温补肾阳的,肾阳足了,水湿自然就消散了,小伸筋草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的作用,筋骨得到了舒展,筋中湿邪得到了排除,腿抽筋能不好吗?

医学之理,来源于生活,我们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提炼出人生的智慧,才能对疾病有深刻的认识。

(编辑:无事闲人;本文原标题:从生活小事认识人体的疾病(第五章):蓄水塘的故事作者:任之堂主人余浩医师;本文转载自任之堂主人的博客:







































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南昌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nwwh.com/yshl/6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