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2017达比加群双联治疗为房颤患者
8月26日,全球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心血管盛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今年,ESC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余名专业人士参会。
当地时间8月27日,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并行支架置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使用达比加群酯联合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双联治疗效果进行探索的RE-DUALPCI?试验结果公布。
8月28日晚,在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支持下举办了RE-DUALPCI?研究的专场研讨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韩雅玲教授、南京医院/医院曹克将教授担任主席,来自中国香港的DavidSiu教授、中国台湾的Chern-EnChiang教授及来自加拿大的JohnEikelboom教授参加了研讨会并进行了学术报告,主要研究者ChristopherCannon教授对研究进行了介绍。
研究简介研究背景:
在长期口服抗凝药物以降低房颤相关卒中风险的所有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约20%~30%伴发冠状动脉疾病,且可能需要行PCI,以改善冠脉血流及心肌灌注。对此类患者,当前多采取强化抗栓标准治疗方案,即华法林加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联合的三联治疗,该治疗方案与患者较高的大出血发生率呈现相关性。RE-DUALPCI?试验探讨了达比加群酯联合一种非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的双联治疗方案的效果。
研究方法:
RE-DUALPCI?在全球41个国家的个研究中心随机入组了例行PCI伴支架置入(择期或因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成年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此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mg/mg达比加群酯(每日二次)(两种达比加群酯剂量都已获得全球诸多监管机构的批准,用于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双联抗血栓治疗方案和华法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阿司匹林≤mg(每日一次)三联抗血栓治疗方案。
研究为期30个月,旨在检验主要安全性终点的非劣效性。安全性终点为至首次发生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定义的大出血事件或具有临床意义的非大出血事件的时间。关键血栓性终点的非劣效检验为至死亡、首次血栓形成事件(心肌梗死、卒中或全身性栓塞)和计划外血运重建时间复合终点。
研究结果:
?主要终点(大出血和临床相关的非大出血事件)发生率:
达比加群酯mg双联治疗组为15.4%,华法林三联治疗组为26.9%,相对风险降低48%(HR0.52;95%CI0.42~0.63,P<0.);
达比加群酯mg双联治疗组为20.2%,华法林三联治疗组为25.7%,相对风险降低28%(HR0.72;95%CI0.58~0.88P<0.);
研究结论:
行PCI并且进行过支架置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达比加群酯双联治疗方案的大出血风险明显低于接受华法林三联治疗方案的患者。且发生血栓的风险,达比加群酯+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双联治疗方案的抗血栓效果不劣于华法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阿司匹林≤mg(每日一次)三联抗血栓治疗方案。
专家点评最后,本次研讨会主席韩雅玲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中国是人口大国,年中国大陆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PCI术数万例,这些患者大部分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所以RE-DUALPCI?对中国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考虑到亚太地区人群卒中高发病率且易并发出血的特点,抗凝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案无疑是亚太地区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行PCI术患者的福音。
RE-DUALPCI?研究为目前已知第一个使用房颤卒中预防抗凝治疗的标准剂量(mg/mg)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研究,研究者敢于探索,勇气可嘉。
最后,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PCI术后进行药物治疗既具有挑战性又很有意义,需要兼顾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血栓与出血的平衡,更重要的是需同时兼顾心脏与大脑两大重要器官的保护。该领域仍需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期待有更多类似RE-DUALPCI?研究的问世,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选择,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抗凝药物特异性拮抗剂的出现令NOAC的使用变得更加安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帮助,期待该药物在中国大陆早日上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