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说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的平原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赵胜受地”

司马迁,把赵国因为贪图上党,而导致与秦国发生长平之战,最后被坑杀四十万降卒的错误归结到了平原君赵胜的身上,说赵胜不识大局,坑了赵国。但这件事真得全怪赵胜么?

笔者以为,赵胜确实算得上不识大局,贪图小利,但是要把赵国之败的错全归到他一人身上,也未免有失偏颇了。因为真正比赵胜更不识大局的,可是“另有其人啊”。

这个人,就是赵王!

看看赵豹劝说赵王不要接受“无故之利”的时候,这位赵王是怎么说的:“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发动大军劳师远征,经年累月也得不到一座城池,现在却有人白白送来十七座城池!其实不管赵豹怎么劝说,赵王心里都已经认定了,这是一个白捡的“大便宜”。

赵王接见赵胜是在赵豹之后,而且是和另外一个人赵禹同时接见的,然后三个人得出了近乎一致的结论:这是个不用打仗就可以捡到大便宜的机会,这个便宜必须占了!注意,在这里是赵胜,赵禹,赵王,三个人协商一致之后,共同得出的结果,而并不是赵胜拍的板!所以说,即便是从责任均摊的角度看,赵胜也只需要承担整个策略的三分之一的过错而已。

而从得出策略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赵王是在见过赵豹之后,又接见的赵胜赵禹。在赵王的本心里,并不认可赵豹给他出的主意,内心里他已经在主观上做出了要捡这个便宜的决定,是赵豹在拦着他罢了。后来接见赵胜和赵禹的目的,其实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与自己有同样观点的“战友”的支持罢了。

而赵胜和赵禹,不管他们是真得和赵王一样不识大局,眼睛里只有小便宜;还是明明像赵豹一样看出来这是一个坑,却出于“媚上”的目的而迎合了赵王,他们确实也是应该承担这个错误决定的责任的。只是,是次要责任,而不是主要责任!

所以说,笔者虽然同意司马迁对赵胜“不识大局”的判断,却觉得长平之战的锅都甩给赵胜,实在是有些冤枉了他。

再说了,长平之战中,赵国也不是没有机会打败秦国的,而葬送了这个机会的,不也是听信了反间计,犯下“临阵换将”决定性失误的赵王么?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在网上选取,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znwwh.com/yfzl/13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