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究竟谁才是文人风骨,茅盾和林默涵算

“文革”是一段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就是在于其对文艺界的发展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而对此其实很难做出公正的评价,甚至于是很多人的评价都是比较偏颇的,有的人是彻底的否定,有的人是过度吹捧,这些其实都是不正确的。

“文革”中的成功之处就是创排出了许多的优秀剧目,而这些剧目的成功关键就是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要知道过去的戏曲艺术题材多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而这些人物毕竟属于过去了,而观众对此也没有认同感。

像这一时期创排出来的《节振国》、《白毛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等等都是精品佳作,并且时至今日依然是不可超越的经典。

但是这一时期也打击了一些人,那就是文艺界的一些艺人和文化界的一些文人,这些人都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然而自古也有一句话说得好,那就是“文人风骨”,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几位文坛巨匠。

茅盾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其创作了许多的优秀作品,像我们熟知的代表作有:《子夜》、《虹》、《一个人的死》、《少年印刷工》、《三人行》、《劫后拾遗》、《霜叶红似二月花》、《蚀·三部曲》等等。

茅盾先生对于创作歌颂工农兵、歌颂英雄题材的剧目是十分赞成的,但是他并不盲从,他不赞成对于文艺界艺人以及文人的冲击,尤其是在“文革”结束后又主张尽快让那些文人和艺人重回各自的领域。

林默涵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其曾经直接参与过样板戏以及革命现代戏的创排,像我们熟知的样板戏《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等剧目的创排他都直接参与过。

然而后来林默涵也受到了冲击,但是其在一直力挺这些剧目,他认为这些剧目凝聚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并且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接下来聊一聊这一位。

郭沫若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可以说他是文坛巨匠了,但是在“文革”这一时期他的做法却是存在很大的争议。

郭沫若曾经有两首词《水调歌头》,而这两首词分别创作于“文革中”和“文革后”,“文革中”这首词是对于这些剧目以及创作者主要负责人都是一个十分赞美的态度和手笔。而“文革”后他也创作出了一首《水调歌头》,而这首词与前者是截然相反,那就是一个十分反对的态度,所以说有人认为郭沫若先生对于同一时期的同一作品以及同一些人的看法差异太大了。

其实无论是对于一个时代,还是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只有这样才算是公正。。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爱传统的少年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nwwh.com/yfzl/144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