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春申君篇,善水者必溺于水,下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m.39.net/pf/a_6169154.html

在战国四公子中,楚国的春申君是比较特别的一位。

首先从出身来说,和其他三位不同,春申君并非楚国的王室出身,而是辩士出身,以游学博闻、善于雄辩得到楚王的任用。

其次,相比较于其他三位,春申君可是名副其实的权臣,其执掌楚国权柄将近二十五年,史书评价其“虽名相国,实楚王也”。

相对于其他三位公子,春申君的下场最为惨烈,不仅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而且全家都被灭门。

春申君

从名不见经传的辩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全来自于黄歇的一次大胆投机,而其之所以惨死,也是因为政治投机的失败。

正所谓,善水者必溺于水,成也投机败也投机,这种种内情且听我一一道来。

在春申君的前半生,虽然得到楚王的任用,担任左徒的职位,但是,那个时候黄歇的名声在整个楚国并不显赫,直到其43岁时,终于被他抓住机会一举成名。

临危受命,出使秦国

公元前年,秦国出兵攻打楚国,先占巫郡、黔中郡,后攻克楚国都城鄢郢,楚顷襄王被迫将都城迁往陈县,楚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眼看无法抵御秦国,楚顷襄王欲派人赴秦国求和,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任务,黄歇因能言善辩而临危受命被选为使臣出使秦国。

这时,秦国已经制定了全面攻占楚国的计划,由名将白起负责指挥,并约韩、魏两国加盟,一起进攻楚国。

黄歇来到秦国后,听闻了秦国的进攻计划,立马给秦昭王写了一封劝谏信,这便是著名的《上秦王书》。

在信中,黄歇引经据典,帮助秦王分析形式陈述利弊,其告诉秦王,秦国和楚国都是当今的大国,如果秦国想要倾尽全力灭亡楚国,楚国必然拼死相抗。

到时候必然是两败俱伤的局面,那样话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韩、赵、魏等国必然会趁机进攻秦国。

如今,经此大败,楚国已经对秦国构不成威胁了,秦国不如与楚国结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国家。作为两个大国,秦国与楚国的联合,必然能压服关东诸国,秦国就可以一一蚕食他们。

秦昭王被黄歇说动,答应停止对楚国的军事行动,转与楚国结盟,但提出条件:楚国须派太子来秦国充当人质,以示结盟诚意。

楚顷襄王别无选择,只好派太子熊完赴秦国,黄歇作为秦楚联盟”的缔造者,也随太子留居于秦国。

金蝉脱壳,太子归国

黄歇和太子熊完在秦国做了九年多的人质,身处异乡的两个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公元年,楚顷襄王病重,熊完作为太子理应回国即位,但是却遭受到秦国的拖延和阻挠,秦国想着以此来扰乱楚国的政局,让其陷入诸子争位的乱局中。

对秦国的暗藏祸心,黄歇是心知肚明,而且一旦熊完不能及时回国,那么楚王之位必然花落他家,而黄歇也将失去发迹的机会。

于其继续默默无闻,心血付诸东流,黄歇决心放手一搏,断协助熊完潜逃,让太子乔装打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混出秦国。

并且,为了迷惑秦国君臣,黄歇则冒死留了下来,通过装病的方式骗过秦国君臣,在估算熊完已经逃远,即使去追也追不上了。

黄歇才告知秦昭王说:“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秦昭王大怒,欲逼黄歇自杀。

幸亏秦国丞相范雎和熊完关系很好,他劝阻了秦王,其对秦王说:”而今楚王病重,太子回去必然即位为新楚王,其必然会重用黄歇,不如将黄歇放回去,以此交好楚国“。

秦昭王从秦楚结盟的大局出发,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将黄歇送回了楚国。

一飞冲天,执掌大权

这次冒死相助太子的举动,彻底改变了黄歇的人生。黄歇回到楚国后,楚顷襄王病故,太子熊完继位,是为楚考烈王。

为了回报黄歇对自己的相助之恩,楚考烈王便任命黄歇为相国,封其为春申君,赐其淮北十二县。

从此,黄歇成为执掌楚国军政大权于一身,而考烈王对他也是言听计从。其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左右朝政,威名赫赫,如日中天。

考烈王三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楚国,考烈王派黄歇领兵救赵。在邯郸城下,赵军在内,楚、魏军在外,两面夹攻,大败秦军。

并且楚国趁着秦、赵相持于长平之际,乘机夺取了鲁国的徐州。

考烈王八年,春申君又乘势率军北伐,灭了历史悠久的鲁国。通过援赵灭鲁,黄歇在诸侯中名声大噪,威望倍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

春申君黄歇在对外穷兵黩武的同时,对内则礼贤下士,招引门客,最高峰时黄歇有门客多人。

春申君黄歇也因而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名,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考烈王十五年,春申君便春申君以淮北靠近齐国,战事紧急为由向楚考烈王进言,自愿献出淮北十二个县的封地,将楚国的国都从陈县迁往淮北,以便于应对战事。

楚考烈王接受了黄歇的建议,迁都于淮北的寿春。

在献出封地后,黄歇请求楚王改封吴地,并对吴地进行了大开发,利用吴地的三江五湖之利,在吴地疏通河道、抑制水患、发展农业生产。

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江南的经济取得到了极大发展,楚国的国力也得到一定的恢复。

现在上海简称的“申”即来自于春申君黄歇,流经上海的黄浦江之前称黄歇浦,可以说黄歇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黄浦江

主次不分,亡国之因

春申君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楚国重振雄风,另一方面又因投机取巧加速了楚国的衰亡。可谓是成也黄歇,败也黄歇。

首先是,是春申君主次不分,在战略上犯了重大错误。

楚国利用齐国衰弱、秦赵大战之际攻伐鲁国,使自己上陷于孤立,错失团结魏、齐共同话抗秦的机会。

邯郸之战结束后,站在楚国立场来看,此时应抓住难得的有利时机团结各国,以对抗秦国的崛起,但黄歇心中始终有畏惧秦国,不敢将兵锋指向秦国,反而去攻伐鲁国。

而在面对楚国真正的强敌秦国时,则是一味地忍辱退让。在攻鲁前一年,当秦国来进攻时,楚国竟然割地求和,把自己的大后方拱手让给秦国。

正所谓对自己的生死大敌唯唯诺诺,对潜在的盟友则是重拳出击,显然是战略眼光的短视和决策的失误。

考烈王二十一年,秦国通过连年征战日渐强大,各国面临着生存危机,合纵攻秦势在必行。

当时,东方诸国只有楚国最强,列国宰辅唯黄歇名望最高。故楚考烈王被推举为合纵长,春申君主持其事。

六国组成合纵联军,由黄歇任命庞暖为联军主帅,六国联军曾一度攻到函谷关。

吕不韦在分析了联军的情况,认为黄歇一直有畏惧秦国的思想,所以楚军战斗意志是最差的,而楚身为这次联军的首脑,若其战败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

所以吕不韦命令秦军集中主力猛攻楚军,黄歇率领的楚军果然未作顽强抵抗,一遇秦军便自行东撤,联军遂溃败。

战国末期最后一次合纵行动就此结束,秦国崛起之势再也无法阻挡。此举让一向宠信黄歇的考烈王大为不满,故“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在战国后期,秦国的威胁才是楚国所面对的主要矛盾,黄歇在这个问题上始终认识不清,对秦国一味妥协退让,反映出黄歇战略上的短视。

退守江淮,固然也有一些积极作为,表面上看楚国也取得了一些繁荣,但黄歇当权的二十多年,却错失了最后的战略机遇,楚国面临的危机更加严重了。

移花接木,死于投机

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中,唯一一个非王族的公子,黄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高的地位,依赖于早年在秦国的那次政治投机。

也正是这次投机让他尝到了天大甜头,故而其在受到其门客的蛊惑后,忍住不想再来一次,没想到这一次不仅没有得到好处,反而赔上了身家性命。

史书记载,由于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的门客李园让其妹李环先与黄歇私通,待有身孕后,再通过妹妹之口劝说黄歇,将其献给楚王。

以期“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的美梦。

虽然门客朱英提醒黄歇:李园兄妹不可信,一旦考烈王身死,李园一定会抢先入宫,杀您灭口,不如趁楚王病重自立或者杀死李园独掌辅助大权。

但是,黄歇以为李园虚弱,不敢轻举妄动,并且天真地认为:考烈王驾崩之后,当今楚王是其子,而李园则是其小舅子,当今王后是其妻,江山社稷乃是黄家天下。

故考烈王死后,黄歇仍毫无防备的入棘门吊丧,受到李园刺客的伏击,身首异处,此后更是被满门抄斩。

黄歇移花接木的阴谋,不仅自己招致杀身之祸,而且也把楚国推向了败亡的绝境。楚国由于黄歇的篡国野心而内部相残。

公元前年,因李太后(李环)与春申君同居的隐秘泄露,考烈王之弟负刍以此为口实发动政变,楚国的内政陷入一片混乱。

公元前年,秦王嬴政派王翦平楚,俘虏了负刍,楚国灭亡。由此观之,楚国晚期政治的腐朽没落,其根子在春申君。春申君对楚国的败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论

黄歇死于所养之士,这是他个人的悲哀。而且,黄歇死后,门下所养之士,无一人能报者,更是显得所谓的养士不过如此。

乱世争雄,招揽人才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所谓的养士制度并不能带来人才的繁荣,与同时期秦国以国家名义招揽四方之士、广纳贤才的局面不同。

战国四公子纷纷以“养士”为手段,把人才作为私产的一部分,其结果只能是“士无常君,国无定臣”,未必是国家之幸。

历代以来,对黄歇多有称赞之语,有人认为他的作为和成就在“战国四公子”中应排第一。

但客观来说,无论对历史还是对楚国,黄歇所作的贡献其实都是有限的。黄歇在楚国掌权长达25年,但其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作为,

对秦国一味避让也没能实现楚国中兴,黄歇死后15年楚国就灭亡了。黄歇之败,败于门客,败于做人做事的格局太小,败于缺乏战略眼光。

黄歇考虑问题不是出于大义和公心,更多地出于私利,为保住个人权势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其走向失败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春申君黄歇,从来都是一个出色的投机者和野心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znwwh.com/yfzl/14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