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长影蹲点日记初
年4月9日星期二晴空暖阳
“刚来厂里时我还不到16岁呢,此后我便一直与电影打交道。60多年了,长影就像我的家一样,从前的样子深深烙在我心间,闭着眼睛都能想起每寸土地,这里的丁香花,那里的大操场……”在长影蹲点采访的第一天,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长影著名演员陈学洁,依然神采飞扬、精神矍铄的她带着记者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沿着那弥漫着浓浓光影气息的蜿蜒展廊,一路向前一路追忆。当走到年上映的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展示区域时,她深深地凝望着展板上年轻的自己,而她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了。
陈学洁指着照片中的自己,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
“主演《达吉和他的父亲》的经历让我永生难忘,当时我才16岁,还在演员学员班学习,偶然被拍《五朵金花》的王家乙导演看到我打篮球时的样子,就被叫去试了几组镜头……几天后,当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表演片段出现在大银幕上时,脑袋一片空白,心里激动万分,用年轻人的话说也有点‘飘飘然’了。没想到效果和反响都非常好,于是就定我了……”虽然还是新人,又挑梁出演重头戏,但陈学洁却没有被压力压垮,她积极参加基层体验,与整个剧组一起吃苦耐劳、扎实磨练,在生活中学习塑造角色,最后终于出色发挥,为银幕上留下了“达吉”这个灵动真挚的角色,深受几代观众喜爱。“这部电影整整拍了一年,我的戏服也随着我身形的长大改了又改。”陈学洁回忆说,正是在这仔细钻研拍戏、认真向前辈和生活求学的一年中,她身体力行地感受着长影人拍电影那种兢兢业业、克服万难、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更对她日后的人格和艺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学洁站在《达吉和她的父亲》展板前与年轻的自己合照,感叹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唯有长影人那颗初心未曾改变过。
“我是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年轻人。受党的教育和培养这么多年,尤其进到长影后,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就是演好戏,没别的。可以说我们这些长影人身上都有这么一股执着的干劲儿,黑天白天不怕吃苦、不怕累,那股劲儿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要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说这话时的陈学洁,语气中是满满的信念感,更透露着那从未更改的一片初心与真心。
出生于年的陈学洁比成立于年10月1日的长影大两岁,可以说她与长影是一同成长起来的。
经过解放战争炮火硝烟的洗礼,长影铸就了鲜明浓郁的红色艺术创作基因,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各类影片多部,生动记录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热情讴歌了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部队打到哪里,长影的艺术家们就把电影拍摄到哪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战线上的一支特殊部队。长影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七个第一”的辉煌成就,开辟了人民电影多片种发展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长影创作出品了《白毛女》《上甘岭》《董存瑞》《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创业》等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感动过亿万国人的经典影片,创作录制了《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蝴蝶泉边》《敖包相会》《让我们荡起双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满怀深情望北京》等经典歌曲,影响了几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成为人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和萦绕耳畔的经典旋律。长影还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输送了多名电影艺术家和专业技术人才,被誉为“新中国电影工业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长影创作拍摄了《保密局的枪声》《人到中年》《小字辈》《蒋筑英》《不该发生的故事》《开国大典》《辛亥革命》等一批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为民族铸魂的影片,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为人先,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推出了《索道医生》《老阿姨》《守边人》《黄大年》和《开国元勋朱德》《少帅》《林海雪原》等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多项大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陈学洁回忆自己被周总理接见时,听到的谆谆教导,令她永生难忘。
00:56“长影是我家,是我成长奋斗的地方,我爱长影,别看现在退休了,可我的心从来没有缺席过,无论大事小情,只要一声召唤,不论做任何事情,能不能做,我都要克服自己不能做的那一面,把它做好,我们长影人就是有这样一种心理。”站在长影最具代表性的工农兵雕像前,陈学洁那些关于老长影的回忆与故事仿佛也在时空中定格,几代长影人正像这面前代表着勇敢向前、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精神的标志一样,在7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发扬“摇篮精神”,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用心用情创作拍摄着一批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能扛鼎的影片,为时代留印,为党和祖国讴歌,为人民写意抒怀,用明德引领风尚。
“我相信长影会越来越好的,长影的奋斗精神代代相传,新长影人比老长影人更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希望他们多多创作现实题材作品,来反映伟大祖国的变化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拍出更多更好的影片奉献给广大观众,为人民服务!”陈学洁的声音铿锵而坚定,更饱含着浓浓殷切与满满信心。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马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