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药物治疗,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心脏收
病历简介
主诉:老年男性,67岁,间断胸痛16年,胸闷、憋气2天入院。
16年前出现持续胸痛,诊断为心肌梗死,药物保守治疗。11年前再次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行冠脉搭桥术。2天前出现胸闷气短,夜间不能平卧。患者2型糖尿病史20年,否认高血压病史。
查体:T36.5℃,血压/80mmHg,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细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0次/分,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
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QRS波较宽;R波从V2-V6是逐渐递减,S波较深,QRS波ms。总体来看,既不是左束支传导阻滞,也不是右束支传导阻滞。诊断为室内传导阻滞。
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内经64mm(较大),射血分数34%(较低);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表现为室间隔及左室前壁变薄,回声增强,运动明显减低接近消失,左室下壁基底段运动消失。
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功能Ⅲ级);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阻滞);2型糖尿病。
入院后的治疗首选药物,因为患者在夜间还有不能平卧的状况,给予了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螺内酯),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12.5mg1/日,6.25mg1/日);为改善长期预后给予ACEI(福辛普利2.5mg);使用强心药物(地高辛、米力农)。
一
长期药物治疗真能改善预后吗?
患者应用药物后的症状是明显改善了,但是长期用药真的能改善预后吗?于是我们进行了左心室同步化检测。
心室同步化是评估左右心室与左心室室间隔及后壁,是否同步。M超结果显示,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的差值是80ms(同步性不太好,但也不是很差);左右心室也不同步,差值为47ms。可见患者既存在左右室不同步,还有室间收缩不同步。
为什么要追究心室收缩是否同步呢?有研究发现,有部分患者心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心室非同步收缩。近十年对这一观点也有很高的认识,即非同步可能影响心功能。那如何达到心室同步呢,接下来正是要讨论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
二
心脏再同步治疗提高收缩效率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即三腔起搏,也称双心室起搏。早期CRT是通过心膜外途径,需要开胸,创伤大;现在多采取静脉途径,创伤小,通过冠状静脉窦,需要特殊电极递送到靶静脉。经过近10年技术、器械、临床等的改进,研究发现,部分患者通过CRT有较大获益。
因此年欧洲指南明确提指出,对有窦性心律、QRS≥ms、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EF≤35%的有症状的心衰患者,推荐使用CRT以改善症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指南也指出,对于窦性心律、QRS≥ms、非LBBB、EF≤35%的有症状的心衰患者应考虑使用CRT。
此病例中患者符合第二条。由于严重心衰患者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所以也建议患者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减少猝死发生。
经患者同意,我们为他实施了CRTD手术,即CRT+ICD。术后患者心电图QRS波明显变窄,变为ms(见下图)。
心室同步化检测显示,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的差值由80ms变为20ms,右室与左室的差值从47ms变为11ms。从心电图和超声结果看的出,患者心室同步化已有明显改善。
CRT和ICD是为提高同步化效率,但对心衰患者,依然强调要规范化药物治疗,于是给予抗血小板、调脂、利尿、β受体阻滞剂、ACEI、强心治疗。
一个月后患者复查,患者活动耐量明显改善,心脏超声显示左心还是增大的,但射血分数从30%升到35%。
三
心得体会
心衰是全球致残率最高的心脏疾患之一,也被公认为是心脏疾病中需要攻克的最后一座堡垒。对于心衰,现在指南明确提出规范性的内科用药非常重要,也明显能改善患者死亡率。
心衰病因分类中有缺血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脏病,根据病因的治疗很重要,但对某些病因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重视心电图的改变。如果QRS波大于ms时,电活动的异常是导致心衰症状或增加心衰死亡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心室同步化治疗改善症状、降低死亡率。
对于QRS波大于ms的患者,如果他同时是左束支传导阻滞,受益会更大;若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患者也可能获益,但有部分患者会无反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