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推荐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接上篇.点击即可查阅。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一、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的重要并发症是心源性脑栓塞。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89,90],使脑卒中发生风险下降60%以上[91]。因此,若无禁忌证,理论上所有发生过脑卒中事件的心房颤动患者都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林使用却存在严重不足[92,93],我国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华法林治疗率仅为16.2%[94]。
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91]及二级预防[95]中均有明确的治疗价值。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佳剂量是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在2.0~3.0可以兼顾疗效与出血风险[96]。对于接受抗凝治疗仍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心房颤动患者,没有证据支持增加用药剂量能够预防缺血性事件。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有效[97]。氯吡格雷联合厄贝沙坦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研究(AtrialFibrillationClopidogrelTrialWithIrbesartanforPreventionofVascularEvents,ACTIVE–A)[98]证实了不适宜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益处,但会增加出血风险。ACTIVE–W研究[99]证实了在心房颤动患者中,抗凝优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欧洲心房颤动试验(EuropeanAtrialFibrillationTrial,EAFT)[95]同样证实,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TIA或轻型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
新型口服抗凝药服用方便且无需调整剂量和频繁监测INR值,且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获益明确、出血风险低,而得到近年各国指南的推荐。多项RCT研究[,,,,]验证了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班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预防脑卒中及栓塞事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为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但由于在我国应用的时间和临床经验有限,广泛使用仍有困难,华法林仍然是首选的口服的抗凝药物。肝素急性脑栓塞中使用的研究(HeparininAcuteEmbolicStrokeTrial,HAEST)[]是唯一探讨抗凝时机的RCT研究。结果显示,无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30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或阿司匹林的出血风险低[]。EAFT研究提示发病14d内启动抗凝治疗有效[95]。美国胸科医学会(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ACCP)于年推荐[96],对于非大面积脑梗死和未合并其他出血风险的心源性栓塞患者,推荐在2周内启动抗凝治疗。对于出血风险高,栓塞面积大或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抗凝时间应延长到14d之后。年欧洲心脏节律协会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剂临床实践指南建议,抗凝的时机要考虑脑卒中病灶大小和严重程度,建议TIA后1d即可抗凝;非致残性的小面积梗死,应在3d后抗凝,中度面积梗死应在6d后使用;而大面积梗死应等待至少2~3周[,]。年加拿大心房颤动管理指南[]强调:具有口服抗凝药适应证的机械瓣膜、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肾小球滤过率15~30ml·min–1·1.73m–2的患者应该首选华法林而非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在我国,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为11.45%,这一数据显著低于国外(17.8%~24.6%)[,,,],提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心房颤动的检出率低。在目前常规检测手段下(常规心电图或24h心电监测),约10%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住院期间检出新发心房颤动[]。卒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监测登记(theStrokeandMonitoringforPAFinRealTime,SMART)[]采用连续30d心电监测方法,可将心房颤动检出率提高11%。EMBRACE研究(EventMonitorBeltforRecordingAtrialFibrillationafteraCerebralIschemicEvent)[]以常规24h动态心电监测未发现心房颤动的近期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为研究人群,比较30d心电监测和重复24h动态心电监测检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检出率,结果显示,重复24h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中只发现4%的心房颤动,而在30d的心电记录中发现20%。延长心电监测时间可提高心房颤动的检出率,这对于预防心房颤动导致的心源性栓塞意义重大。
推荐意见:(1)对伴有心房颤动(包括阵发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使用适当剂量的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预防再发的血栓栓塞事件。华法林的目标剂量是维持INR在2.0~3.0(Ⅰ级推荐,A级证据)。(2)新型口服抗凝剂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新型口服抗凝剂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以及依度沙班(Ⅰ级推荐,A级证据),选择何种药物应考虑个体化因素。(3)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4)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d内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机(Ⅱ级推荐,B级证据)。(5)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尽可能接受24h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原因不明的患者,建议延长心电监测时间,以确定有无抗凝治疗指征(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其他心源性栓塞
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性脑卒中为心肌梗死的心脏外并发症之一。大面积心肌梗死尤其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心尖受累容易出现左心室附壁血栓,若患者出血风险较低,应考虑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的发生。附壁血栓一旦诊断,需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治疗,但在已行支架置入术治疗并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加用口服抗凝剂可增高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在充分考虑患者意愿的情况下,抗凝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仅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出现体循环或静脉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大于出血风险时。当需要采用三联抗栓治疗时,需控制INR范围在2.0~2.5。
瓣膜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反流,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病变、人工心脏瓣膜、生物瓣膜)也能增加心源性栓塞导致的脑血管病事件。瓣膜性心脏病的抗栓治疗对减少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必须考虑到其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抗栓治疗需要在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总之,心脏疾病导致的心源性栓塞脑卒中患者应尽早于心血管病科就诊。
推荐意见:(1)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左室附壁血栓形成,推荐给予至少3个月的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目标INR值为2.5;范围2.0~3.0;Ⅱ级推荐,B级证据)。如无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但发现前壁无运动或异常运动,也应考虑给予3个月的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目标INR值为2.5;范围2.0~3.0;Ⅱ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但无心房颤动及其他危险因素(如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给予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目标INR值为2.5;范围2.0~3.0;Ⅱ级推荐,B级证据)。(3)对于已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后,不应常规联用抗血小板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但在使用足量的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仍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时,可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4)不伴有心房颤动的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或其他瓣膜病变(局部主动脉弓、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可以考虑抗血小板聚集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5)对于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给予长期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6)对于已经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病史的患者,若出血风险低,可在华法林抗凝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Ⅱ级推荐,B级证据)。
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的非药物治疗
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
目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已成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除内科药物治疗外的主要治疗手段。
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NorthAmericanSymptomaticCarotidEndarterectomyTrial,NASCET)[]、欧洲颈动脉手术试验(EuropeanCarotidSurgeryTrial,ECST)[]以及退伍军人合作研究(VeteransAffairsCooperativeStudyProgram)[]3项研究结果显示,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99%)患者,CEA联合药物治疗在预防致残性脑卒中复发或死亡风险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而中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69%)患者,可权衡手术利弊后考虑施行CEA;对于轻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50%)的患者,手术风险大于获益。上述3项研究结果的荟萃分析显示,对于颈内动脉颅外段近全狭窄(99%)或闭塞的患者,CEA远期疗效不佳[]。治疗时机方面,上述3项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复发多发生于首次缺血事件后2周内。对NASCET及ECST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急性轻型脑卒中或TIA发病后2周内早期施行CEA能够显著减低发病30d内的脑卒中风险及病死率[],因此,如无手术禁忌,应尽早施行CEA。患者性别、年龄及伴发疾病等因素可能会影响CEA的手术风险,部分RCT亚组分析提示男性、年龄70岁的患者可能从CEA中更多获益[,,]。手术技术水平是围手术期脑卒中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现有的大样本研究报道围术期死亡和卒中复发率约为6%[],考虑到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美国脑卒中协会建议由围术期死亡和卒中复发率6%的医疗中心及术者开展CEA[]。
CAS已经成为除CEA以外,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颈动脉狭窄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中,将CAS与CEA进行了多项对比研究,目前以颈动脉血管形成动脉内膜切除术与支架试验对比研究(CarotidRevascularizationEndarterectomyversusStentingTrial,CREST)为代表的几项大型研究结果证实[,,,,],围手术期30d内任何脑卒中和术后同侧脑卒中发生率在CAS组(5.5%)稍高于CEA组(3.2%),但CEA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2.3%)高于CAS组(1.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长期的随访显示经两种治疗后,脑卒中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说明CAS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仍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CEA和CAS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推荐意见:(1)对于近期发生TIA或6个月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同侧颈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70%~99%)的患者,如果预计围手术期死亡和卒中复发6%,推荐进行CEA或CAS治疗(Ⅰ类,A级证据)。CEA或CAS的选择应依据患者个体化情况(Ⅱ级推荐,B级证据)。(2)对于近期发生TIA或6个月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同侧颈动脉颅外段中度狭窄(50%~69%)的患者,如果预计围手术期死亡和卒中复发6%,推荐进行CEA或CAS治疗(Ⅰ类,A级证据)。CEA或CAS的选择应依据患者个体化情况(Ⅱ级推荐,B级证据)。(3)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50%时,不推荐行CEA或CAS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4)当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有行CEA或CAS的治疗指征时,如果无早期再通禁忌证,应在2周内进行手术(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颅外椎动脉狭窄
虽然有样本量较小的研究报道了手术治疗椎动脉疾病长期随访效果良好[],但目前尚无后循环疾病手术治疗的相关RCT,手术治疗椎动脉阻塞性疾病并未在临床上广泛推广。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手术治疗现在已被血管内治疗所取代,但目前仍然没有相关RCT证实血管内治疗优于药物规范治疗。在1篇椎动脉近端狭窄的综述中指出,血管内治疗死亡风险为0.3%,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为5.5%,在14.2个月的随访期内,后循环脑卒中率为0.7%。平均12个月后,26%的患者发生了再狭窄,但是并不始终伴有症状复发[]。椎动脉近端狭窄支架置入有很高的操作成功率,手术难度并不高于其他部位,其特殊之处是比较高的再狭窄率。
推荐意见:症状性颅外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选择支架置入术作为内科药物治疗辅助技术手段(Ⅱ级推荐,C级证据)。
三、锁骨下动脉狭窄和头臂干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多累及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干,严重狭窄可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如上肢缺血或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对有症状的患者应该考虑通过血管内技术或者外科手术进行锁骨下动脉血运重建。研究表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干狭窄的并发症率和病死率很低,且能够保持良好的长期血管通畅[,]。也可采用球囊成形术、斑块旋切和支架置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但目前没有RCT对上述方法与外科血运重建方法进行比较。在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干阻塞性疾病的治疗中,血管内支架术成为开胸外科手术的一种替代选择。多项研究报道证实,进行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干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很高,但是仍缺乏长期随访数据[,,,,,]。
推荐意见:(1)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后循环缺血症状(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标准内科药物治疗无效,且无手术禁忌,可行支架置入术或外科手术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2)颈总动脉或者头臂干病变导致的TIA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内科药物治疗无效,且无手术禁忌,可行支架置入术或外科手术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四、颅内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病因之一,且与脑卒中再发高风险相关[]。介入治疗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治疗手段之一。虽然国内、外部分小样本研究显示了颅内动脉支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均非随机对照试验。SAMMPRIS研究[14]比较了单纯强化内科药物治疗和颅内动脉支架治疗联合强化内科药物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脑卒中再发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颅内动脉支架治疗后30d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14.7%),而单纯药物治疗组发生率低(5.8%),且支架治疗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此前的登记试验。我国一项基于中国人群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RCT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虽然没有明显的优势(两组30d及1年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同样的安全性[]。目前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仍存在争议,仍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推荐意见: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在标准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内科药物治疗的辅助技术手段,但患者的选择应严格和慎重(Ⅲ级推荐,C级证据)。
其他特殊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一、动脉夹层
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是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病因。颈动脉夹层占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构成的2%。约15%的青年脑卒中患者是由颈动脉夹层引起的。颈动脉夹层可在没有任何前驱症状的情况下自发出现;一些轻微创伤例如颈部的过伸或过屈、脊椎按摩、咳嗽、呕吐均有可能导致颈动脉夹层。内膜下夹层通常导致血管狭窄,外膜下夹层则会导致动脉瘤样改变。动脉夹层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机制是早期血栓栓塞,少数为低灌注。夹层动脉瘤引起脑卒中或动脉破裂的风险较低。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常可随时间延长而愈合。观察性研究显示,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脑卒中复发风险相似[]。
推荐意见:(1)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至少进行3~6个月的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2)有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使用最佳药物治疗但仍出现明确的复发脑缺血事件,可以考虑支架置入术(Ⅱ级推荐,C级证据)。(3)颅外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不具有血管内治疗指征或血管内治疗失败,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二、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e,PFO)
PFO可见于15%~25%的成年人中,与青年人的隐源性脑卒中密切相关。有PFO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53/人年[]。PICSS(PatentForamenOvaleinCryptogenicStrokeStudy)研究报道在例患者中,华法林治疗组患者的2年事件发生率为16.5%,阿司匹林组为13.2%;在隐源性脑卒中亚组,华法林治疗组的2年事件发生率为9.5%,阿司匹林组为17.9%。但该项研究缺乏足够的统计效力[]。
推荐意见:(1)伴有PFO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无法接受抗凝治疗,可予抗血小板治疗(Ⅰ级推荐,B级证据)。(2)PFO伴有静脉源性栓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抗凝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当存在抗凝禁忌时,可考虑放置下腔静脉过滤器(Ⅱ级推荐,B级证据)。(3)PFO不伴深静脉血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不建议行PFO封堵术(Ⅰ级推荐,A级证据)。PFO伴有深静脉血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可考虑PFO封堵术(Ⅱ级推荐,B级证据)。
三、未破裂动脉瘤
未破裂动脉瘤的总体破裂风险为0.05%~2.00%/年。日本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显示,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MRA检查发现3.5%有未破裂动脉瘤,这一比例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未观察到动脉瘤破裂[]。韩国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显示,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DSA检查发现6.1%~6.6%的患者有未破裂动脉瘤。女性、高龄患者相对多发。这些患者接受抗栓治疗,随访2年未观察到动脉瘤破裂,有动脉瘤患者与无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结局无明显差异[]。
推荐意见:伴有小的未破裂动脉瘤(直径10mm)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安全的(Ⅱ级推荐,C级证据)。
四、烟雾病
烟雾病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1.8~1.9,约10%的患者有家族史。登记研究显示,在首次发作中,TIA占44%,缺血性脑卒中占17%,出血性脑卒中占19%[]。青少年患者以缺血型表现多见,出血型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直接或间接再血管化手术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能力、改善长期预后[,,,]。
推荐意见:烟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时,应首先考虑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治疗。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者,建议口服抗血小板治疗。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服用两种及以上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Ⅱ级推荐,C级证据)。
五、颅内出血后抗栓药物的使用
有关颅内出血急性期后抗栓药物的使用研究,大多是小规模的观察性研究。加拿大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服用华法林期间发生颅内出血者,在院内重启华法林治疗后,1年内有2.5%复发颅内出血。这一比例并不高于未服用华法林者自发性脑出血后1年内的再出血的比例(2.1%~3.7%)[]。中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颅内出血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颅内出血的年复发率与未服用阿司匹林的颅内出血者相当,而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50%[]。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患者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小样本研究显示继续抗栓治疗安全可靠[]。
推荐意见:(1)抗栓治疗相关颅内出血发生后,应评估患者的抗栓风险及效益,选择是否继续抗栓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2)在急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后,患者如需恢复或启动抗栓治疗,建议在发病1周后开始(Ⅱ级推荐,B级证据)。(3)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和潜在的抗凝治疗指征,可以考虑继续进行抗栓治疗(Ⅱ级推荐,C级证据)。
指南指导的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
各国指南均指出,脑卒中或TIA患者规范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改善临床预后,但是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药物依从性是能否持续二级预防的关键。影响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医生因素、患者因素以及医疗体系因素[]。国内外观察性研究显示,具有良好的药物依从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临床预后更好[,,,]。研究数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我国CNSR数据库显示,我国出院3个月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仅有63.6%的患者持续服用所有出院时开具的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针对于此,我国启动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标准化治疗(StandardMedicalManagementinSecondaryPreventionofIschemicStrokeinChina,SMART)研究[],虽然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标准化治疗系统下仅有限地改善了药物依从性,且并未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是该研究为我国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探索提供了新的道路。
推荐意见:(1)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二级预防的药物依从性影响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Ⅱ级推荐,B级证据)。(2)医生因素、患者因素以及医疗体系因素均影响患者的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Ⅲ级推荐,C级证据)。(3)规范的二级预防流程,可能会提高二级预防药物的实施率(Ⅱ级推荐,B级证据)。
执笔 王拥军、王春雪、缪中荣
专家委员会成员
专家委员会成员(以姓氏拼音排序) 蔡晓杰、崔丽英、董强、高山、龚涛、郭毅、韩钊、贺茂林、胡波、黄家星、黄如训、黄一宁、李继梅、李新、李焰生、李正仪、刘鸣、刘新峰、刘运海、陆正齐、吕传真、彭斌、蒲传强、秦超、饶明俐、宋水江、田成林、王纪佐、王伟、王拥军、王文志、王春雪、吴波、吴钢、吴江、吴世政、武剑、徐安定、徐恩、徐运、许予明、杨弋、曾进胜、张黎明、张微微、张祥建、张苏明、赵性泉、周华东、周盛年、朱遂强、朱榆红
志谢 边立衡、陈步星、董可辉、杜万良、冀瑞俊、贾茜、荆京、李子孝、李姝雅、莫大鹏、马力、王伊龙、王展、吴硕琳、杨洋、杨雅琴、叶迅、张东
参考文献
略
治白癜风武汉哪家医院好白癜风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