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治疗不可能治愈风湿性心脏病
武汉大学人民心血管外科主任王志维教授,20余年来完成各类心血管外科手术6000余例,在冠心病外科、大血管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外科均有极高的学术造诣
五是心力衰竭:为晚期并发症,是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致死原因,发生率占50%~70%,主要表现为心源性恶液质和多脏器功能障碍
一是活动后心悸、气促,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不能平卧;
外科手术:主要包括瓣膜成形和瓣膜置换以瓣膜置换为主也就是运用人工瓣膜置换已经受疾病累及的自体瓣膜,术后根据瓣膜性质给予短期或终生抗凝
六是胸痛,单纯瓣膜病导致的胸痛一般使用硝酸甘油无效
长江商报消息 受访/武汉大学人民心血管外科主任王志维教授
外科手术成功率达到了98%
三血栓栓塞:巨大左房合并房颤,易导先天性二尖瓣闭锁不全致血栓形成,而血栓脱落可引起栓塞脑栓塞可偏瘫失语;四肢动脉栓塞引起肢体缺血、坏死;深静脉血栓导致肺动脉栓塞,危害十分严重
二是轻微活动或劳累后就出现咳嗽、咳痰带血丝,易受凉感冒;
四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在瓣膜病的早期,细菌附着在瓣叶表面,聚集形成赘生物,感染的细菌常见链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等一旦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就会加重心衰同时赘生物脱落导致栓塞
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后果严重
内科治疗不可能治愈风湿性心脏病,但内科治疗为外科治疗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外科手术行瓣膜置换术已经是风湿性心脏病最重要的治疗方式随着心肌保护技术、人工瓣膜及心脏手术技术的进步,目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手术成功率达到了98%,长期生存率满二尖瓣狭窄听诊音意人工瓣膜有机械瓣和生物瓣,机械瓣的特点是耐磨损,不用担心瓣膜本身的衰败老化,但由于机械瓣对血液的破坏作用,因此有形成血栓的倾向,需要术后长期严格服药抗凝,需要定期复查抗凝强度调整药量,以免出现抗凝过度出血或抗凝不足而导致栓塞生物瓣术后无需终生服用抗凝药,避免了每天使用抗凝药物带来的相关并发症,但生物瓣的平均适应寿命10~15年,术后可能因为瓣膜衰败需要再次换瓣不过,对于老年患者或者年轻女性尤其是有妊娠生育需求的患者,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若平时出现上述情况,应尽早到检查,做心脏彩超即可明确有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和寒冷、潮湿环境下,风湿热初次发作并不会立即引起瓣膜开口改变,往往需要二尖瓣狭窄听诊音数年甚至十几年以上才会形成瓣膜开口变化因此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急、乏力、肢体水肿、咳嗽、咯血,直至心力衰竭,引发生命危险临床上根据病情进展程度,主要有以下主要表现:
三是食欲不振,胃肠道淤血可能消化不良,出现腹胀尿量减少、下肢浮肿、腹胀、腹水,肝、脾肿大等
及时发现风湿性心脏病
因此,患者一旦出现上述不适,应及时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四是部分患者出现两颧及口唇呈紫红色,即“二尖瓣面容”
二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心脏颤动,心脏颤动是风心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50%以上,有时为首发病症,也可为首次呼吸困难发作的诱因或体力活动受限的开始心脏颤动可导致心功能差,令病人感觉不舒服,最主要的是可风湿心脏病怎么治疗能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最终引起机体栓塞且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脏颤动治疗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容易复发
一是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并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劳力性心慌、气促,身体耐受力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采写/本报记者龚虹 通讯员杨璠
五是心悸,常因房颤或心律失常所致,快速房颤导致患者不适,甚至呼吸困难或使之加重,从而促使患者就医房颤也是导致患者出现心房血栓甚至出现脑卒中的主要原因
王教授强调,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后主要是服用抗凝药、强心药及利尿药等,尤其是置换机械瓣者需要终生服用抗凝药物,并请务必定期检查凝血功能,以免药物用量过多或过少可能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另外,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心脏病中医疗法外,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防止感冒等呼吸道炎症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指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超过150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同时每年新增50万人患急性风湿热初发年龄多在青壮年
内科治疗:;包括控制风湿活动和调整心功能,防治血栓及栓塞,治疗相关并发症等,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是外科手术的术前准备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成药白癜风要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