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热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手术OP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手术
病例形式:阶段病例分析
患者,男,62岁,因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OPCAB)。
既往史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artery,LAD)阻塞95%,回旋动脉(circum-flexartery,CX)狭窄60%,右冠状动脉(rightcoro-naryartery,RCA)狭窄70%。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50%);有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压力是/12mmHg。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右颈总动脉阻塞80%。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患者颈部右侧可闻及杂音。
他服用的药物包括抗高血压药、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有何不同?
以往,标准的冠状动脉重建术主要是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的基础上进行。
但是,在CABG术中CPB有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包括凝血异常,炎症反应的激活,以及潜在的多器官功能紊乱。
OPCAB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冠状动脉重建术。
OPCAB对高危患者更有利,如脑,肾,肺功能不全或高龄(80岁)的患者,可以避免CPB不良影响。
升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因不必钳闭主动脉可能从OPCAB中受益更多。
OPCAB的禁忌证主要是局限于技术考虑,如难以解剖的心肌内冠状动脉,心脏操作中腔内血栓的脱落,及瓣膜置换的联合手术。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史,以及无法耐受心肌缺血的患者均不适合OPCAB(表5.1)。
表5.1传统的CABG和OPCAB的不同点
CABG
OPCAB
切口
胸骨切开术
胸骨切开或胸廓切开术
肝素化
完全:ACTs
不完全:ACT约~s
套管插入术
主动脉,静脉
两者都不用
主动脉钳闭
是
否
心搏停止
是
否
为建立吻合而部分主动脉钳闭
是
是,如果多于两条血管;否,如果动脉移植以“Y”或“T”状吻合到LIMA
ACT:活化凝血时间;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LMA:左内乳动脉;OPCAB: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手术路径是什么?
OPCAB有两种手术路径:
①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在左胸切一个小切口,通过这个切口将左侧内乳动脉(LIMA)与靶血管(通常是LAD)吻合;
②在多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典型OPCAB采取的胸骨正中切口。
目标冠状动脉血管的暴露通过心脏移位实现。LAD,对角分支,与RCA近端,在心包腔周围可通过一个吸引稳定装置和填充海绵得到充分暴露(图5.1),且移动度最小。
但是,在心脏后部(RCA远端)和侧面(CX)血管,需要旋转心脏向前移动(“垂直地”)移出胸腔。这个过程是由心尖放置的一抽吸装置完成。
在这两种情况下,稳定心外膜是执行冠状动脉切开术,并进行移植物吻合术所必需的。稳定装置通过联合压力和吸力,使计划吻合的位置固定不动(图5.2)。
冠状动脉血流的暂时中断通过在目标血管的近端和远端,用弹性缝线结扎来实现。然后在一个相对无血且固定的环境下进行吻合。
患者的病史是否影响麻醉方案?
该患者有广泛的冠状动脉疾病,但其左心室功能尚好,并没有明显的瓣膜病变。侧支冠状动脉血供的有无及程度决定了远端血管吻合的顺序。颈动脉狭窄处存在颈动脉血管杂音,这使得对围手术期血流量维持应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