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5月发布千余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初夏天

浙江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16/4328252.html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来逸晨通讯员赵小兰

金华市婺城区新狮街道勤俭社区,一棵大树被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大风吹倒,压在导线上,致使电杆断裂。婺城供电分公司抢修人员在现场抢修。拍友胡肖飞摄起飞延误、航班取消、被迫改签……5月以来,不少浙江人都曾在机场遇上这样的遭遇。5月10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取消航班69架次,5月14日,取消52架次,5月16日,取消航班数量达到83架次……航班大面积延误取消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答案既熟悉又陌生:强对流天气。

经历短暂放晴,5月26日开始我省又自北而南开启新一轮大雨暴雨局地强对流天气。频频“扰民”的强对流天气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应该如何预防?这个夏天,浙江还会经历怎样的天气?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采访了多位省气象部门专家。

雷雨冰雹龙卷风——带你读懂“强对流”

初夏的天空,今年似乎格外不平静。

雷暴大风、短时暴雨、局地冰雹……5月10日起,浙江大地上接连出现了多次强对流天气,大雨、雷电、疾风突如其来,轮番上场,衢州常山凉亭倒塌、绍兴诸暨厂房倒塌……强对流天气给各地造成了一系列损失。

5月14日夜间,与浙江同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武汉、江苏苏州的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高等级龙卷风,这是强对流天气中破坏力最大的一种,导致当地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脾气”暴烈的“强对流”天气究竟是啥?为何频频出现?

“所有天气现象都是大气运动的反映,而‘强对流’是大气一种短、强、快的运动结果,主要表现为雷暴、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龙卷风等不同形式。”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告诉记者: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在于大气层形成了一个上层冷、下层暖的不稳定结构。

“正常大气高度每上升米,温度下降0.6℃。然而当地面附近的低层大气不断受到太阳辐射升温,配合暖湿气流输送热量和水汽,就形成了一个更加高温高湿的底部,而上层大气仍然是冷的。”毛燕军解释,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有冷空气南下,或遇到地形抬升等因素,就像一个开关,强对流天气便会“一触即发”。

强对流天气还“神出鬼没”,一年中的每个月都有可能在浙江出现,它的行动规律是否真的难以捉摸?毛燕军说,倒也不是。由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需要积攒一定的热力条件,每年3月至9月,一天中的午后至夜里,便是强对流天气偏爱的出没时段。

据省气候中心的统计数据,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冰雹多发生在春季,山区比平原地区更易受冰雹袭击;雷暴从每年3月开始增多,到7月达到顶峰,一直至9月开始明显减少,在山区和盆地出没得比较多;雷雨大风山区多、沿海少,主要发生在夏季;而对于短时强降水来说,5月至9月都是它的集中暴发期。

龙卷风,这种最为剧烈的强对流天气,在浙江发生的概率则相对较低。翻阅历史记录,毛燕军透露:年7月10日,台州地区曾有出现龙卷风记录,包括那次在内,浙江自年以来,有确切气象记录的龙卷风仅有8次,且多属强度不大的小龙卷风。“‘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山区多平原少,而龙卷风在平坦开阔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不是龙卷风多发省份。”毛燕军说。

5月1日凌晨,雷雨大风席卷浙北,余姚出现最大风速达每秒35.7米的12级大风。值此,今年强对流天气拉开帷幕:据省气象台,5月以来(5月1日0时至5月26日12时),全省共发布各类气象灾害类预警信号条,其中暴雨预警信号条(红色3条,橙色44条);雷电预警信号条(红色1条,橙色10条);大风预警信号条(红色2条,橙色85条);大雾预警信号条(橙色69条);冰雹预警信号47条(橙色47条)。

“今年浙江强对流天气姗姗来迟,直到5月才出现,是年以来第三迟的年份,但却呈现出‘过程强度强、范围广、集中多发’的特征。”省气候中心气候预测高级工程师雷媛表示,5月以来,浙江已有5天发生了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大大超出了年以来的5月强对流天数平均值(2天)。

5月16日午后,阵雨来临前的西湖上空,风起云涌。拍友里尔摄监测预报应急——搭起可靠防守“雷达”

眼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纷纷进入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截至5月26日20时,全省平均雨量已达毫米,比常年同期多了一倍以上。接下来,过程性降水会逐渐增多,大雨暴雨天气也会时有出现。“警惕强对流”,成为浙江筑守“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关键。

“强对流天气出现的空间尺度往往较小,持续时间也不长,但发展特别快,极端性的大风大雨也会表现出格外强的致灾性。”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玲丽告诉记者,目前,气象界对这种突发性极强的天气内部发生发展机理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因此,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至今仍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尤其是龙卷风的预报,更是“难上加难”。

防范强对流天气,需要更精细有效的探测与识别。“对于龙卷风这种空间尺度最小但破坏力最大的‘强对流’,目前天气雷达是唯一能够对其进行识别、跟踪和预警的气象探测手段。”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副主任汪章维透露,5月15日起,中国气象局在浙江等9个省正式启动了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模式智能运行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雷达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中的能力。“新一代雷达系统有了‘算法’的加持,能智能分析天气形势,并自动切换成更有针对性的扫描模式,对各类强对流天气开展更为精细化的探测。”汪章维表示。

“卫星、雷达等遥测手段的升级,为我们的天气预报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针对强对流天气。”周玲丽坦言,自春夏以来,借助最新观测手段传来的各类气象数据,省气象台每位预报员也在心中搭起了一座强对流天气的“雷达”:7天“中期预报”中,他们观察全球视野下的大环流背景,锁定任何有利于强对流发展的环境场;一旦出现可能,便在3天“短期预报”中持续跟踪锁定,进一步细致分析发生强对流天气的系统演变;0至12小时的“短时预报”里,盯牢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能量和指数条件;2小时内的“临近预报”,密切监测气象站上游强对流天气发生情况,判断将对下游产生的影响……

当然,防范强对流天气,在气象部门全力做好、做精预报的同时,也需要公众和各有关部门加强重视,在心中立起强对流天气“雷达”,及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znwwh.com/yzyy/135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