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地理全国通用总复习00
年中考地理(全国通用)总复习
考前基础
(一)基础知识总论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
2.地形(高度、地势):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米,气温下降0.6℃)。
3.海陆位置: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影响降水的因素:
1.纬度: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不能说纬度越高降水越少)。
2.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主要影响中纬度、温带地区)。
(南、北回归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地形、地形区、地势、山地五种地形部位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形区:命名方式一般为地名+地形类型,如四川盆地(四川+盆地)
3.地势: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答哪里高,哪里低)。
4.山地五种地形部位:山顶、山脊、山谷(河流)、鞍部、陡崖(瀑布、攀岩)。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降水特征、流域面积、支流多少)。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一般南方河流的含沙量小于北方,黄河含沙量最大)。
3.结冰期:有或无、长或短(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无结冰期,黑龙江结冰期最长)。
4.汛期:我国从南向北逐渐变短(珠江汛期最长)。
5.水能:与地势起伏密切相关(河流上游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影响聚落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巴西利亚);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钢铁城、石油城)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国家政策)3.科技因素4.旅游因素
工业分布因素分析:
1.资源因素:原料、燃料(煤、铁、石油等)。
2.交通因素:沿海、沿江、沿铁路线等。
3.市场因素:人口城市密集处,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能力强,市场更大。
4.科技因素:高校、科研院所多。
5.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高。
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自然条件』
1.地形2.气候3.水源4.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
1.靠近市场2.交通便利3.政策支持4.科技兴农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
3.河道:江阔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城市密集,客运量、货运量大。
2.经济发达,运输量大(莱茵河)。
河流的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含沙多:植树造林(中上游)
洪涝灾害 :兴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裁弯取直(中上游)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下游)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滴灌技术、耐旱作物)、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阶梯水价。
森林的作用:
1.调节气候2.涵养水源3.保持水土4.维护生物多样性5.提供新鲜的空气
(二)区域地理重点知识
热点地区:
1.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气候、地形),旅游业繁荣的原因,工业历史悠久、发达国家最集中分布区。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考察自然特征(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单一商品经济,人口、粮食、环境与问题。
3.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南半球、独占一个大陆),地形特征、地势特征,发展养养业的有利条件,人口城市的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
4.巴西—主要考察自然特征(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多元文化表现,代表农产品,热带雨林的价值和破坏后的危害。
5.南极—周边三大洋的位置,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南极的自然特征,科考适合时间,我国在南极科考站的分布(长城站没有进入南极圈,无极昼极夜现象)。
6.北京—地形、地势特征,城市职能,特色文化,列入世界遗产的景点,重点功能区,城市问题,雄安新区的职能。
7.台湾—海陆位置(周边的海域),地形、地势,美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城市的分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沿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经过的地区。
8.黄土高原—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