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之岭南人杰篇康有为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之岭南人杰篇:康有为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之岭南人杰篇:康有为
故乡行:康家女性最早抛开裹脚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坐落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苏村的康有为故居,就是这样1处“因人而名”的佳境胜地。
康有为故居又名延香古屋,为一间一厅两房两廊的青砖镬耳屋,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清朝民宅。古屋采取青砖墙橼木结构,古色古香。
83岁的康保基老人是康有为的堂侄孙,在谈起先人时,他介绍说,对少年康有为影响比较大的是他的祖父康赞修。康赞修是清代举人,当过掌管教育的地方官,11岁的康有为就随同祖父到任职的连州和广州等地,读书诵经,谈古论今,寻师访友。当时的广州,是一个百业兴旺,商贾云集,中外交往频繁,带有早期资本主义风采的都市。这使康有为感到新鲜和惊奇,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后来他又展转到了香港等地求学读书。
由于康有为在故乡成立“不裹足会”,提倡妇女解放,外出工作,号令妇女打破缠脚的陋习,因此康家及同村的女性是中国最早一批抛开裹脚布的女性之一。
为了记念这位历史名人,政府部门于1983年将“康有为故居”修复,同时在故居旁辟建“康有为纪念馆”。1989年、1996年“康有为故居治疗白癜风方法”前后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外孙忆外公:“重女轻男”特别钟爱女孩
潘方:康有为第六女康同彳复之子,今年虚龄82岁,现为广东省康梁研究会顾问。约见潘方老人时,适逢老人做完腰椎手术不久,他说话时只能发出模糊的气声,但老人仍然坚持接受采访。
在潘老先生的记忆中,康有为近一生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政治活动的终究目的,是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使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大同梦想。这个梦想在他1902年所著的《大同书》里曾有描绘: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潘老先生认为,从早年冒着杀头的危险“布衣上书”,到发动“公车上书”极陈时局忧危,到维新失败后被迫流亡海外16年,到他晚年回国后继续讲学著书探求强国之路,康有为的爱国思想从未衰退。
潘老先生4岁前一直与康有为一起生活,外公给他的印象模糊而温暖。“他是一个善良长者,长衫马褂,为人庄重,喜欢小孩”,“吃水果的时候他会常常拿给我吃”。至今潘老先生仍收藏着他满月时外公为他写的一篇书法作品,上面除简单记叙外孙出世的事外,还写着“无灾无难”的字眼,表现了外公对他的出身的喜悦和祝愿。
最令潘老先生记忆深入的是,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外公却特别钟爱女孩,对男孩们则很严厉,连发零花钱时也有点“偏心”:男孩发2元,而女孩却有5元。
专家访谈
他的眼光
洞穿那个时期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内研究康有为的权威专家马洪林:
康有为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闪光点。首先应学习他的开放精神、世界意识和冒险精神,当时康有为提出打破闭关守旧的观念,兼包并容地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发展商业,走经济强国之路。他还是最早提出中国要成立银行、设立股票的中国人。通过在世界各地的游历,康有为苏醒地认识到,中国不能关起门来自高自大,要面向世界主动参与竞争,并不断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才是强国之路。
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一样值得继承,他提出改革是永久的,祖宗思想不可变的观念是毛病的,不管社会发展到甚么阶段,都要白癜风可以治疗吗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充满生机;同时他还提出创造是重要的,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
广东省康梁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志钦:
康有为是19世纪末中国一个文化和思想上的伟人。他在文化思想的启蒙、在学术上的成就非常大,影响了尔后的两三代人,至今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他在思想文化方面主要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使国人认识到固步自封、蒙蔽自大、抗拒西学是不对的,他把人们从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也为后来的革命者开了路。(文/伦少斌、彭道明图/龙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