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小区域太湖平原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年11月8日,湖州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工程,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左图为太湖溇港水系分布图,右图为左图中虚线框内溇港的放大图。
材料二古人在太湖南部的滨湖沉积区修筑东西向的横塘,开凿南北向的溇港,之后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横塘纵溇的水系结构。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泥水混合的软流质)中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如下图),利用这种技术,在太湖的滩涂上开挖溇港,水和土分离,新的陆地开始出现,与此同时,一条条连接溇港的横塘陆续开挖,挖出的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犹如城墙般的堤坝,人们把它唤作圩,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上,形成太湖滩涂上的溇港圩田。在每一条溇港与太湖的交汇处,建一道水闸,这也是太湖溇港水利工程的关键。
(1)试说明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分离出河流与耕地的过程。
(2)与太湖连接的溇港南宽北窄,对该段溇港的水沙运动有何作用?
(3)结合我国雨带推移规律分析太湖溇港在太湖南部发挥的水利工程意义。
参考答案:
(1)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透水的挡墙,中间的软流质泥土被挖到挡墙外面;泥土中的水,透过竹木挡墙的缝隙渗入河道,形成了河流;泥土留在挡墙之外形成耕地。
(2)汛期,由南往北流的水经过逐渐变窄的河道,水流加速,将淤积的泥沙冲入太湖;旱期,由北往南流的太湖水从逐渐变宽的河道流过,降低了流速,促进了泥沙的沉积,也减少了对岸堤坡脚的冲刷。
(3)我国雨带由南向北推移,当太湖南部进入雨季时,过多的雨水可以通过溇港排泄入太湖;雨带北移时,可以防止太湖高水位造成的湖水南侵;南部出现伏旱和枯水期时,可引太湖水进行灌溉。
典型例题二:(·四川高三月考)年11月8日,湖州“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工程,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左图为“太湖溇港”水系分布图,右图为左图中虚线框内溇港的放大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古人在太湖南部的滨湖沉积区筑东西向的“横塘”,开凿南北向的“溇港”,之后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横塘纵溇”的水系结构—被称为“太湖溇港”。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透水的挡墙,中间的软流质泥土被挖到挡墙外面,泥土中的水,透过竹木围篱的缝隙渗入河道,形成了河流,利用这种技术,在太湖南部的滩涂上开挖溇港,水和土分离,新的陆地开始出现,与此同时,一条条连接溇港的横塘陆续开挖,挖出的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犹如城墙般的堤坝,人们把它唤作“圩”,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形成太湖滩涂上的溇港圩田。在每一条溇港在与太湖的交汇处,建一道水闸,这也是“太湖溇港”水利工程的关键。
(1)根据图文材料说明当地建设“太湖溇港”的主要原因。
(2)据右图溇港北窄南宽的形态和水闸的位置,分别分析其主要作用。
(3)根据图文材料说明“太湖溇港”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地处太湖滨湖平原,地势低洼易涝;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旱涝灾害频繁;人口稠密,农业发达,自然灾害损失大;所以,需要行洪排涝,引水灌溉
(2)溇港形态的作用:汛期,由南往北流的河水经过逐渐变窄的河道得以加速,湍急而来的水流将淤积的泥沙冲入太湖;旱期,由北往南流的太湖水从逐渐变宽的河道缓缓流过,润泽干裂的河道,从而保护和减少了对岸堤坡脚的冲刷。水闸作用:每当陆地上袭来洪水时,开启水闸,水得以泄入太湖;如果太湖水位高涨,关闭水闸,防止来自太湖的洪水吞没良田(3)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旱涝灾害的影响(或行洪排涝,引水灌溉);扩大水域面积,发展渔业等多种经营;水网密布,便于农产品的运输。
典型例题三:(·全国高三单元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沿太湖南岸一线在史前是一片沼泽,生活在这里的先民饱受洪涝灾害之苦,为防洪泄洪,在春秋战国时期开挖了太湖溇港。南北方向的叫“浦”、“溇”、“港”,东西方向的叫“塘”。网格式的大田种植庄稼,外围的圩堤种桑植树,每个圩围都有一条绕圩河。溇港圩田具有较强的抗旱排涝能力。如今,溇港不断萎缩、淤塞,与溇港联系在一起的古湖闸消失殆尽,溇港传统的泄洪排涝功能及交通航运的功能基本丧失。
太湖南岸溇港圩田示意图
材料二“桑基-圩田-鱼塘模式”是古代太湖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塘基种桑、圩田种稻,塘中养鱼、桑叶喂蚕、蚕屎饲鱼、倒灌塘泥肥田。
(1)为防止倒灌淤塞,太湖南岸溇港闸口通常朝向东北,请分析其原因?
(2)读材料二,指出“溇港圩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
(3)对于溇港圩田,是保留,还是废弃?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太湖南岸溇港大致呈南北走向(太湖南岸溇港河水流向东北入湖),太湖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此时正值枯水期,湖水较浅,湖底泥沙多。如果闸口朝向西北或者正北,湖水更易倒灌,导致太湖泥沙在入湖溇港口淤积,因此避开此方向,朝向东北。。
(2)①筑堤挡水、护田,(堤上设闸排灌,)可以做到旱涝保收;②合理的生产布局(塘基植桑,圩田种稻,塘内养鱼)有利于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③桑基-圩田-鱼塘模式的发展,形成桑、稻、鱼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生态农业模式。
(3)保留——①可防止农业旱涝灾害;②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④提供水运交通之便;废弃——①退圩还湖,扩大太湖水面;②利于恢复原有沼泽生态环境;③太湖水面扩大,利于水产养殖业形成规模化经营。
典型例题四:(·武邑宏达学校高二月考)历史上,太湖流域是全国种桑养蚕最发达的地区,苏州、杭州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织锦院。如今出现了“东桑西移”的转移态势,苏州大部分丝绸企业也已外迁,杭州则在“精”和“强”上下功夫,打造“丝绸之府,女装之都”。图甲示意蚕丝生产过程,图乙示意太湖流域地理位置。
(1)分析太湖流域蚕桑业发达的自然原因。
(2)分析近年来太湖流域蚕丝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
(3)请你为杭州丝绸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河湖众多(或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蚕丝生产需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随社会经济发展,当地土地价格和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导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3)调整产业布局,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延长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的丝绸制品加工产业;增加科技投入,培养产业人才,鼓励创新,降低成本,提升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开拓国内外市场;保护和挖掘丝绸文化,提高产品知名度;制定优惠政策,做好产业发展服务。
典型例题五:(·山西高二月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年5月太湖蓝藻大暴发,造成无锡市饮水危机。阅读下列材料与图片,对太湖蓝藻大暴发事件进行研究,完成下列各题。(共13分)
材料一:水华是蓝藻大量死亡腐败后在水面形成的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蓝藻一年中在水中随季节上下移动、漂浮(左图)。太湖蓝藻每年一般在5月底6月初发生,多见于湖区周围的小水湾等水体流动性差的水域。
材料二:近20年来,化学工业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大小工厂遍布太湖周围地区。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太湖地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人左右。城镇化的发展,使农业用地锐减,为了维持粮食总产量的相对稳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农村也开始大量使用抽水马桶,粪便污水处理能力极其有限。
材料三:无锡地区(右图)年冬季日平均气温达6.8℃,比往年高2.5℃;年入春以来日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2.5℃,且入夏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年1到5月降水量减少,水位低;吹偏南风的时间比往年提早一个月。
(1)试分析太湖每年发生蓝藻现象的主要原因。(5分)
(2)试分析年5月初太湖无锡水域蓝藻大暴发的主要原因。(4分)
(3)有专家对太湖污水处理提出如下治理方案:把环太湖的污水集中起来,经过预处理后,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生长着芦苇等植被的滩涂,最后排入大海。请你评价该方案的优缺点。(4分)
参考答案:
(1)自然原因:太湖初夏季节水温高;水位低、水体流动性差。
人为原因:工业污染、农业污水与生活污水大量排放。(3分)
(2)年5月初,无锡地区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蓝藻上浮时间提前,光照充足,蓝藻繁殖生长速度加快;降水少,太湖水位降低,氮磷浓度提高;吹偏南风的时间提前,使蓝藻提前聚集到处于西北方向的无锡水域。(3分)
(3)优点:污水经过芦苇等植被的生物净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太湖地区污水的处理与排放问题(2分);缺点:运输线路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且要协调各方力量。(2分)
典型例题六:(·四川高二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潟湖是紧靠大海的一片水域,它被一些沙嘴、沙洲或狭长的小岛与大海分隔开,形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水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太湖是由潟湖发育形成的淡水湖.目前太湖湖泊面积.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1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下图示意古、今太湖对比。
(1)简述图中长江沙嘴的形成原因。
(2)说明古太湖的咸水湖演变成现今淡水湖的过程。
(3)目前太湖面积有缩小的趋势,简要分析面积缩小的原因,并提出保护太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长江携带泥沙在江海交汇处,由于地势平坦、海域较浅,河水受到海水的顶托,泥沙不断堆积形成。
(2)太湖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多;地势西高东低,大量的河流径流注入太湖;太湖水盐分通过入海通道注入海洋,太湖水的盐度逐渐降低,形成淡水湖。
(3)河流携带泥沙,湖床抬高;(网箱养殖,植物、藻类大量繁殖)有机物含量多,大量沉积湖底;人口增加,围湖扩大用地等。流域内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水质。
典型例题七:(·四川阆中中学高二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时期太湖流域(图)捕鱼业发达,渔民群体分为陆上定居的兼业渔民和水上流动的专业渔民。兼业渔民仍属农民身份,主要利用农闲时间捕鱼;专业渔民捕鱼工具复杂,捕鱼技术较高,构成自然捕捞商品鱼的主力大军。水上流动渔民人口来源复杂,常成为社会安全管理的重灾区。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水上流动渔民人口急剧减少,现在水上流动渔民几乎消失。
(1)分析传统时期太湖流域捕鱼业发达的原因。
(2)与陆地上定居的兼业渔民相比简述水上流动专业渔民的生产特点。
(3)分析水上流动渔民减少乃至消失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太湖流域温暖多雨,水域面积广,渔业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城市(镇)多,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大;河网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人口多,从事捕鱼的劳动力丰富。
(2)渔民生产技术高;渔业生产的商品率高;渔业生产的季节性不强(一年四季捕鱼不止)。
(3)政府为了社会管理实施渔民上岸定居政策;过渡捕捞和水污染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水产养殖业占据了淡水渔业的主要市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进城务工经商人口增加。
典型例题八:(·南安市第六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湖泛是富营养化湖泊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团”,从而导致水体迅速恶化、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的现象。下图示意-年4-10月太湖湖泛分布。
说出诱发太湖湖泛的气象条件,并提出防治湖泛的措施。
参考答案:
持续的高温、低气压和较稳定的东南风。(任答一点)实施污水达标排放;及时消除藻类;疏浚有污染的底泥:加强监督预警
典型例题九:·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期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横跨江、浙两省,湖泊面积.8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平均水深约为2m,最大水深不超过3m。20世纪60年代以后,太湖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迅速退化,目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已下降为劣Ⅴ类。
简述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湖泊周边居民的影响。
参考答案:
原因:人口稠密,工业集中,大量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入河湖;围湖造田、养殖失衡、河道和湖岸的水泥化等导致水生植被退化,湖泊自净能力下降。
影响:湖泊水质恶化,影响供水安全;“水华”频发,渔业减产;富营养化的湖泊产生废气,空气质量下降;湖泊景观观赏功能丧失;湖泊面积萎缩,蓄洪能力下降。
典型例题十:(·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全国高考Ⅱ改编)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1)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
(2)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2)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典型例题十一:(·辽宁高二期末)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印度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和中国的沪宁杭工业区图
材料二太湖平原与东北平原农业相关要素比较
相同点:⑴根据材料一信息,比较两个工业区的工业区位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⑵说出太湖平原的谷物单产远高于东北平原的主要原因。
⑶太湖平原自古就是国家的粮仓,通过京杭大运河向北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粮食,但近些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粮商却频频到东北调粮,南粮北上逐渐被北粮南下所取代。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转变的原因。
参考答案:
⑴相同点:有发达的铁路系统和海港条件,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不同点: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沪宁杭工业区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
⑵太湖平原纬度低、热量充足、可以一年两熟。
⑶太湖平原:①城市化的推进占用部分耕地;②城郊农业的发展;③人口数量的增多,粮食需求量增长;东北平原: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②人均耕地占有量多,粮食商品率高;③机械化程度高;
典型例题十二:(·安徽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溇港圩田系统(溇、港指小河,圩即堤)是古代太湖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拕土为溇,垒土成圩”“旱则溉之,水则泄焉”。历史上太湖流域溇港众多。下图示意太湖流域某溇港圩田系统。
(1)简述古代太湖人民改良滩涂淤泥的具体做法。
(2)分析圩田上的村舍多临溇港而建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开挖滩涂淤泥为小河,形成溇港;挖出的淤泥垒土成堤,圩堤地势较高利于土壤排水。
(2)太湖周边地势低平,溇港密布,沿溇港居住,利于行船,方便居民出行;临溇港而居,取水方便。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