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谁才是赵国兵败的罪魁祸首
提到战国,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战乱。数百年的战国史,其实就是一场场残酷的战争组成的。而提到战争,长平之战绝对是最有代表性的。这场战争耗时三年之久,秦赵双方投入了超过百万的士兵,无论是时间跨度、还是规模,都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这一战直接改变了战国的整个格局,为后世的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乃至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场战斗,喜欢历史的朋友应该很了解,这一战的主角是白起、廉颇以及赵括。白起和廉颇的实力毋庸置疑,这一战之前早就功成名就。而赵括,也是一战成名。今天我们就不讲白起和廉颇以及赵括,聊聊赵国失败谁才是罪魁祸首。
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长平之战时期的历史背景。战国初期有着上百个诸侯国,到了中后期基本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国,以及一些小国。七国虽然合称战国七雄,其实实力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
秦国地理位置好,吞并巴蜀灭掉义渠后就没了后顾之忧,中后期基本就着手东出了。此时的秦国,实力是最强的。与秦国接壤的就是赵魏韩楚四国。这四国中,韩国一直都没什么存在感,战国七雄中实力常年排名垫底,而且也是第一个灭掉的。
魏国在战国前期实力排名一度排到了第一,但庞涓之后元气大伤,被秦国打得割地赔款。赵国是中期崛起的,靠的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长平之战前还是非常强大的。再就是楚国,简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搅屎棍。没有问鼎中原的实力,但就喜欢打仗,打不过就迁都。人多地盘大,打不过别人,但别人也打不过他。
剩下的就是离得比较远的燕国和齐国。燕国和韩国的情况比较相似,但实力要强一点,好歹除了一个苏秦和乐毅,几乎灭掉了齐国。齐国从春秋时期便是超级大国,虽然到了战国时期被田氏取代了,但也算是强国。
综上所述,长平之战时期的实力排名是秦赵齐楚魏燕韩。其中秦国最强,独一档。赵国楚国齐国第二档。魏国第三档,燕韩第四档。赵齐楚虽然并列,但那时候的赵国对秦国的威胁是最大的。
赵惠文王之后,赵国国君虽然一代不如一代,但名将多啊。廉颇、李牧、赵奢都能独当一面,算上之前的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那为什么秦国第一个要打的就是赵国呢,这是历史必然性。
韩国太弱了,打赢了没什么存在感。魏国早就被打残了,灭掉了也没什么实惠。燕国不仅实力弱,还离得远。楚国实力强地盘大,秦国即使打赢了也是惨胜。齐国隔着远,够不着。而当时的赵国恰巧遇上饥荒,然后韩国给他们下套,北方又有匈奴,所以赵国就是秦国的打击目标。
再说回长平之战,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赵国败了,而且输得很惨。很多人都把失败的责任推给赵括,而且衍生了纸上谈兵的成语。大家觉得事实真是这样吗?我觉得赵国的失败,跟赵括有关系,但他的责任真的不大。为什么这么说,下面就来分析下。
自从胡服骑射之后,赵国便是军事强国,但政治方面却太差了。从赵雍禅位来看,他的政治水平只能算是庸君。赵惠文王算是政治水平最高的赵王,但太短命了。长平之战时的赵孝成王其实还算是不错的君主,但关键时刻却犯糊涂了。
战争前期,廉颇一直跟秦国耗着,秦国拖不下去了,便散布谣言说廉颇不行了,秦国怕赵括。赵孝成王顶不住压力,最终临时换帅,换上了毫无经验的赵括。没办法,李牧在北方,赵奢已经死了,赵国没人可用。
意志力不坚定,这是赵孝成王的错。但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赵国粮草不济,赵括不得不拼死突围。这一战耗时三年,不仅是赵国扛不住,秦国同样是损失惨重。虽说赵国闹饥荒,为啥不能找其他国家借粮呢?这就是体现出了赵国政治水平太低了。
长平之战前,东方六国多次组织军队抗击秦国,打得秦国不敢出函谷关。当时如果齐国、楚国随便哪个国家出兵,秦国就得退兵了。韩国、魏国这两个国家胆小,但齐楚两国可是有实力与秦国抗衡的。虽然邯郸保卫战中,其他国家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击退了秦国,但也错过了打败秦国的最佳时期。
所以来看,长平之战赵国输的不冤枉,就算没有让赵括上,廉颇继续担任主帅,赵国也是必败无疑。当时赵国如果有张仪、苏秦这样的政治家,赵国绝对不会失败。所以,赵国的政治水平低,才是长平之战失败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