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篇,一个被美化的不忠不
所谓的战国四公子指的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与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征伐越来越激烈,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打仗,为了强盛自身应对外敌,各国贵族纷纷大肆招揽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而在当时,以养“士”著称于当世的便是上述四个人,后人将他们四个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所谓的战国四公子,究竟是些什么人?谁是真正的君子,谁又是欺世盗名之辈。
首先,咱们先从最早出场孟尝君田文说起。
作为齐国王室出身的田文,可谓是典型的二代,之前的文章我就说过,田氏自从取代姜氏成为齐国的国王之后,对手下的大臣们是严防死守,生怕出现第二个田氏。
所以,齐国的国王们通常重用的都是自己田氏子弟,而田文这一支就是典型的代表。
田文的父亲田婴本是齐威王小儿子,在齐威王晚年的相国,但是其人怙恶不悛,知道营私舞弊,谋取私利。
但是因为其深受齐威王的宠爱,根本无人能制,直到后来,齐宣王即位,便将其罢免驱逐回封地。
田婴死后,田文承袭了其父亲的的封邑,凭借其富饶的封地—薛城。
田文招纳天下诸侯宾客以及各种流亡逃犯,还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论出身贵贱,田文对他们一视同仁。
当时,田文门下的食客达到三千多人,但是其招徕来的可全不是好家伙。因为孟尝君对于食客是不做甄别的照单全收,里面的强盗罪犯可不少。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
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也就说,直到汉朝时期,司马迁经过孟尝君的封地,发现此地方的地痞流氓格外多,问起原因,本地人说,这都是当年孟尝君招来的所谓的“人才”。
从孟尝君时代,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朝,这时间都过去快近百年来,依然还是这种风气,可见在战国时期,薛城百姓当年遭了多少罪。
但是对于田文来说,平民的死活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的自己的名声能在天下传播,被诸侯们认可,才是最主要的。
事实也果然如此,经过大家的吹捧,秦国的秦昭王听说田文贤明,请他去秦国,任命为丞相,而田文也欣然赴约。
但是,此举受到秦国大臣反对,秦国大臣认为田文是齐国王室出身,肯定会首先考虑齐国的利益,甚至会牺牲秦国的利益。
但是,从后来田文的所作所为来说,秦国的大臣们明显是多虑了。
但是秦昭王不知道田文的为人啊,以为田文身为齐国王室必然心向齐国,于是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将田文等关押,准备杀死。
幸好田文靠着自己手下的鸡鸣狗盗之辈得以逃出生天。而从秦国逃出经过赵国时,四公子之一的赵国平原君仰慕孟尝君的养士之名,隆重地招待了他。
而赵国的百姓们也是纷纷过来围观,这个名传天下的大牛人。但是结果却大失所望,便说了句“以为孟尝君是个磊落挺拔的大丈夫,原来竟然是个小个子”。
就因为这么一句大实话,孟尝君勃然大怒,率领自己手下的门客屠杀了好几百人,毁了人家的一个县,这种人不就是那种典型的作恶多端的二代吗?
虽然没能得到秦国的重用,但是被秦王任命为丞相的事情,还是被传开了,所以田文返回齐国后,立刻受到了齐闵王的重用,被其王任命为丞相。
成为齐国的国相后,田文对内培植势力,营私舞弊,对外则凭借齐国强大的武力,率军东征西讨伐。
随着田文的名声进一步提高,田文专权也进一步加强,以至于天下知有孟尝君而不知齐王,齐闵王感受到了来自田文的威胁。
恰在此时发生了田甲挟持案,齐国贵族田甲意图劫持齐王,因为田甲一向和孟尝君交好,所以齐闵王一怒之下罢黜了孟尝君,并且将其党羽一并铲除。
对于这件事,大家都认为是齐王故意借机生事排挤孟尝君,我的看法却恰恰相反,当年田氏是怎么篡位得到齐国的,谁敢保证孟尝君不是在有样学样。
而且就从孟尝君后来的做法来看,此人也是个野心勃勃之辈,身为齐国的王族,又身居相位手握大权,不生出野心才是怪事吧?
而且为什么偏偏是与孟尝君交好的人做出这种谋反之举,里面的细节令人深思。
即便如此,齐王也只是驱逐了孟尝君并未杀他,毕竟是同一个祖宗的一家人。但是孟尝君是怎么回报的?
在被齐王罢免后,孟尝君便到了魏国,魏王对其也十分重用,任命他为相国。
而齐国,在孟尝君之后,齐闵任命从秦国过来的吕礼为相国,因为此时的齐国正是最强盛的时候,齐闵王和秦昭王并称东西二帝。
所以秦王便想着,借助吕礼的关系交好齐国,两国联合一起讨伐韩、赵、魏三国,平分天下。
而孟尝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写信给秦国的国相魏冉说:“我听说秦王想要由吕礼来交结齐国,以此来平分天下,这样做对秦国有利,却对您不利啊!
若是齐国和秦国互相联合去对付三晋(韩赵魏),那么吕礼一定会兼任齐、秦两国的相国,以便于指挥秦国和齐国的的联军,这样他就威胁到了您的地位。
您不如劝说秦王去攻打齐国,而我则会派我在薛城封地上的士兵帮助您。齐国失败后,我愿意把所取得的土地送给您“。
这就是孟尝君,为了一己之私可以毫无顾忌地出卖自己母国,况且你还是齐国的王室啊,可是真正的赵家人,这可是你祖宗的江山啊!
但是,对于孟尝君来说,只要自己的荣华富贵才是最重要的,什么家国情怀一文不值。
而且,后来燕国主导的乐毅五国伐齐,身为魏国相国的孟尝君可是出了大力的,若非凭空蹦出来个田单,齐国就灭国了。
身为臣子,被君王委以重任,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但却野心勃勃图谋不轨,是为不忠。
主动勾结外人,背弃祖宗,是为不孝:只因一句话,便屠戮数百无辜百姓,是为不仁:为一己之私竟邀请敌人攻打自己的母国,是为不义。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竟然被美化成为礼贤下士,仗义疏财的代表,真是笑话。
还是王安石说的好,当年王安石曾写过一篇《读孟尝君传》的文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意思是说,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所以才能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但是,孟尝君只能招纳些鸡鸣狗盗之徒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
要是他能得到真正的人才,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
就因为他只会招纳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所以真正的人才反而看不上他不归附他。
还是大政治家的评价最为一针加血!说到底,孟尝君养士不是为了为了国家招揽人才,而是为了自己的虚名而已!其本质就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