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安史之乱中的平原保卫战

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当时唐朝国内长治久安,老百姓几代没有经过战争,尤其是官员们认为这种安宁会长期持续下去。“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刀箭”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大唐军民猛然得知范阳兵起,远近惊骇。河北地区都在安禄山的统辖之内,所以叛军经过的州县望风瓦解,郡守与县令有的大开城门迎接敌人,有的弃城逃命,有的被叛军俘虏杀害,没有人敢于抵抗。安禄山的军队“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这里所说的河北“大部”郡县,准确来说是23/24。也就是说河北二十四郡,还有一郡没落入叛军手中。这一郡就是颜真卿守的平原郡。1、早有防范。颜真卿目光如炬,早就判断出安禄山可能谋反,于是暗中高筑城墙,在墙边深挖战沟、招募壮丁、积储粮草,加以防范,并且明面上每日饮酒、写字,作对安禄山谋反苗头毫不知情的假象。(无独有偶,乾元二年即公元年,颜真卿被贬为饶州刺史后,还曾经准确预测到浙西节度使刘展造反一事。由这两件事可见,颜真卿的眼光可谓超前、毒辣。)安禄山果然被迷惑住,认为颜真卿只是百无一用的书生,行为更加大胆,对颜真卿不加提防。“安史之乱”开始,河朔尽陷,唯独平原城由于采取了充分准备守住了叛军的进攻。当然这也因为安禄山的主力部队没有平原经过,否则,洛阳都能轻易攻陷,何况缺兵少将的平原城。2、忠臣良将玄宗听到河北沦陷后,哀叹道:“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在接到颜真卿的奏报后,大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颜真卿开元年间中的进士,进入官场已经二十一年了,政绩突出,甚至还曾经当过三年的中央干部(中侍御史),竟然被评价为“不识真卿何如人”,当时的玄宗已然昏庸若此。所以后有人诗:一曲霓裳失太平,渔阳鼙鼓暗风尘。君王只识杨丞相,不识平原老守臣。当然,后面事情的发展,令玄宗很快就知道并深深记住了颜真卿究竟是什么人。3、招兵买马当时平原郡只有三千静塞兵,颜真卿又增招士兵一万人。在任命完将领之后,颜真卿深知士气的重要性,在城西门盛大地犒劳士兵,并且慷慨陈词、泪水直流,给官兵们做了一场很好的战前动员课,登时全军感奋。颜真卿的所作所为,惊动四方,一时间近者来投、远者呼应,安禄山委派的官员陆续被杀。十七个郡同一天自动归顺朝廷,并推举颜真卿为盟主,统兵20万,横扫燕赵。皇帝下诏封颜真卿任户部侍郎,辅助李光弼讨伐叛贼。不久,又加封为河北招讨采访使。4、初战告捷颜真卿整合平原郡、清河郡和博平郡的兵马,和来犯的二万叛军一场激战后,杀敌一万多,俘虏一千多,缴获战马一千匹,还有许多其他的军用物资,收复了魏郡。这时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也起兵讨伐叛军,颜真卿写信引来北海太守贺兰进明为援军。颜真卿不贪恋权势,把堂邑之战的功劳让给贺兰进明,军权也向贺兰进明倾斜。这时候逢平卢将领刘正臣在渔阳起义,颜真卿派人送去十多万军费。并且为表明自己真心平叛乱,不顾众人劝说,把自已十岁的儿子颜颇送给刘正臣做人质。从这件事看来,颜真卿虽然是文人,和他堂兄颜杲卿一样有一股狠劲。5、孤掌难鸣河北诸地渐渐回归大唐,安禄山军队进退两难,平叛前景一片光明。但是在公元年6月,战局突变,潼关失守、玄宗西逃。安禄山趁机遣思明、尹子奇急攻河北,很快河北诸郡再次陷落,只有平原、博平、清河固守。但是“人心危,不复振”。颜真卿见大势已去,三郡已经不可能守住,无奈之下只好弃郡渡河。颜真卿在河北当上20万人的“武林盟主”,带领河北诸地的地方部队,对安禄山叛军的攻击潼关起到了非常大的牵制作用。如果潼关不失守,以颜真卿的号召力,完全可以扯动整个河北平叛的大旗。可以给郭、李大军平叛,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颜真卿的平原保卫战,从他本身来讲只是敌后战场的局部胜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双方战争的走向。但是它对于河北地方武装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正是因为有颜真卿这个榜样的存在,河北诸郡才慢慢恢复了抵抗叛军的勇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znwwh.com/bzzs/14788.html


当前时间: